農具情深

我的家鄉在贛南地區的一個山村。對於農民來說,農具是務農之本。老家山區受地形制約,無法大范圍普及機械耕作,傳統的農具在生產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南方多雨的天氣適合竹子生長,農戶家裡的農具大多與竹子有關,其中扁擔、鉤擔、禾杠是家家戶戶的必備之物。
扁擔的制作並不難,選一棵碗口粗的老竹,從根部截取約兩米長的一段,用刀沿截面平均破成兩片,再分別將兩片竹子刨削成中間寬約一掌、厚約兩指、兩頭稍細稍薄的樣子,做好后放到火上烤一烤,以增加它的韌性。
扁擔最大的用處是挑糧食。農忙季節,田地裡稻谷熟了,金燦燦、黃澄澄的,一陣風吹來,谷穗迎風搖擺,沙沙作響,似乎在齊聲呼喚農戶們趕緊將它們顆粒歸倉。這個時候,農戶都開始忙起來了,天未大亮,除老人在家做飯外,家裡所有的勞力都拿上扁擔、挑著籮筐、帶著鋸鐮、扛上脫粒機,來到田間地頭。一部分人負責收割稻谷,一部分人負責脫粒。大家普遍用的脫粒機都是人力驅動的,腳下踏板一踩,起伏之間將上下的驅動力通過齒輪轉換成了箱體內滾環的旋轉力。負責脫粒的人一邊踩踏板,一邊兩手握住禾苗根部,將稻穗貼近高速旋轉的滾筒,一粒粒的稻谷便紛紛揚揚地落在機斗裡了。
機斗裡的稻谷裝筐之后,就該扁擔大顯身手了。裝好的濕稻谷有一百多斤,一般年輕人都能挑得起來。將籮筐上的繩子結環套進扁擔兩端,半蹲身子,肩窩頂住扁擔中部,扎好馬步,一手扶住扁擔,一手撐在大腿上,腰手一起使勁,肩膀往上一頂,一擔稻谷就挑了起來。起身之后略微調整一下擔子的重心,就可以往前走了。籮筐的繩子要根據人的身高調整長短,太長則走山路容易磕磕碰碰,太短則挑擔起身時下蹲太厲害,費勁,途中休息時也不方便放下擔子。因此,繩子的長度應為起身后筐底離地三四十厘米高為宜。
山間小路起伏不平,挑擔時,要根據地形調整姿勢,通過順勢借力卸力來節省力氣。走平地時,要用一隻手在前面挽住扁擔,讓扁擔更好地貼在肩膀上,另一隻手拉住后面一隻筐上的繩子或者筐沿,減少籮筐的擺動。上陡坡時,姿勢不變,但因地勢前高后低,扁擔變成了上翹后沉,所以在前面挽住扁擔的手要更加使勁地下壓,后面拉住籮筐的手使勁上提,渾身吃住勁穩步上行。下陡坡時,兩隻手變成了一前一后分別提住筐上的繩子,減輕肩上重量的同時,防止籮筐碰到山壁或者樹木而使身體失去重心。
掌握了挑擔的技巧,再重的擔子似乎都顯得不那麼重了,行走在山間小路上的挑擔人,就像是一個個跳動的音符,展現出勞動者獨特的美感來。
山村常用的第二樣挑擔工具就是鉤擔,要說鉤擔其實並無特別之處,無非就是在扁擔上多了兩條挂繩和挂鉤,但它比扁擔用得更勤。去井裡挑水,澆地時挑糞,砌房子時挑磚、挑沙、挑石子、挑水泥,處處都離不開它。
小時候,家裡沒通自來水,日常用水全靠一桶一桶從井裡挑回來。離我家不遠有一口山泉井,出水量很大,周邊二十多戶近百人的日常飲用水都靠它來供應。每天一大早,母親把我從睡夢中喚醒,讓我去挑水。剛開始時,由於力氣小,加上還沒有掌握挑擔的技巧,我隻能挑半桶水,一步一趔趄地晃蕩著挑回家,后來才慢慢能夠挑動大半桶水,再后來,滿桶的水也不在話下了。
家裡的活、地裡的活忙完,就要忙山上的活了,這時候就要用到禾杠了。
禾杠是山村農民的又一重要生產工具。村裡家家戶戶燒柴火做飯,上山砍柴都要用到禾杠。禾杠看起來十分普通,制作也很簡單,一根碗口粗的毛竹,截成兩米長短,兩頭削尖,便於插入捆好的柴裡。
農家人對於農具是極為愛惜的。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和小伙伴們去很遠的山上砍柴,回來走到半途時,捆好的柴散開了,捆了半天也捆不起來,眼看天色漸晚,我隻好把柴連同禾杠一起扔在路邊。到家后,母親埋怨我說,柴捆不好就不要了,關系不大,但不應該把禾杠扔到外面。為此,母親不顧天黑,跑了大老遠的路把禾杠和柴擔了回來。這件事對我的觸動很大。那時候我覺得辛苦砍來的柴是最重要的,沒想到在母親心中,農具才是最重要的,什麼時候都不能隨意丟棄和損壞。
如今,老家在脫貧攻堅的火熱實踐中順利摘除了貧困帽子,農村的建設日新月異,面貌煥然一新。平整的水泥路通到了家門口,又從家門口延伸到了田間地頭。適合梯田耕作的小型農耕機器大范圍普及開來,農民再也不需要挑著沉重的擔子穿山越嶺、長途跋涉了。他們正腳步輕盈地奔走在通向美好生活的大路上。
《 人民日報 》( 2021年03月03日 2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