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零回復網民留言折射出群眾觀念的真缺失

2021年03月17日08:34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據人民網3月16日消息,近日記者對2020年《領導留言板》湖北省留言辦理情況統計發現,截至2020年12月,湖北13個地市州收到留言量最多的是武漢市,共收到近9000件留言,回復量約6200件。湖北省內應城市、仙桃市、武漢市武昌區等三個地區的留言回復率超過了100%(回復量包括2020年及更早時間留言的回復)。

而武漢市江岸區、硚口區、漢陽區三個區,黃石市鐵山區,荊州市石首市、監利縣,鄂州市梁子湖區,黃岡市團風縣、羅田縣、浠水縣,恩施州建始縣、咸豐縣、鶴峰縣,2020年全年未答復網民的留言。

激發領導留言板治理效能,認真對待、妥善處理群眾網上訴求,既是工作方法,也是政治責任。善於從網民意見中汲取政策智慧,從網民訴求中沉澱決策啟示,一件小事一件小事辦,一個難題一個難題解,以實際成效取信於民,是各級黨委政府肩頭的應擔之責。從目前全國各地的留言辦理情況看來,“先進”不少,“標兵”提速,書寫著傾聽網絡民聲、踐行群眾路線的生動故事。但也有一些區域懷揣“鴕鳥心態”回避矛盾,疏於解決問題,暫時當了回應群眾呼叫的“逃兵”。“零回復”映照部分干部的群眾觀念十分淡漠,“人民至上”宗旨信念的“鈣流失”。

與“文山會海”“繁文縟節”的形式主義不同,網絡已經成為了聯系各級領導干部與人民群眾的重要橋梁,是考察民情、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幫手,而學會網絡理政,通過網絡貼近群眾、了解群眾所思所想也成為了各級領導干部的“必修課”。人民網《領導留言板》,是人民日報人民網專門為中央部委和地方各級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搭建的網上群眾工作平台,民有所呼,政應有答,能否及時回應和有效辦理群眾訴求,考驗地方治理能力,體現區域治理水平。做好網上群眾工作不是軟指標,而是硬能力的展示,是新時代對黨員干部提出學會“網上答題”的新要求。

一些部門全年不搭理《領導留言板》上的網絡訴求,所作所為在“一切為了人民,為了人民的一切”試金石上一擦拭,則現出了黯淡的成色。“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口號喊得震天響,一年365天盼不來回復、大失所望的投訴群眾內心對他們的評價就會是“興偽事,務虛功”。深究“零回復”的根本原因,還是地方主要黨政領導對於網民要求“硬裝瞎子”,對於群眾聲音的“甘當聾子”,才會導致上行下效,不了了之。出現這樣的現象,太值得反思了。

對於網友的求助、投訴、建議、批評,多位關注《領導留言板》的省委主要領導這樣回復點評:“‘表情包’很豐富”“網友的訴求是政府工作的關注點”“留言感情真摯,意見中肯”“我都認真看了,並安排相關部門認真辦理、回復”“‘點贊’‘吐槽’都體現了大家對黨委和政府的信任”。

在便利快捷的信息時代,黨委主要領導把網上群眾工作當工作重點,走網上群眾路線,察民情,體民意,了解情況后不敷衍,勤回復,盡力辦,拳拳之心可鑒,殷殷深情暖心。“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改革越到深處,越要擔當作為﹔網絡瑣事越多,越要勤於打理。以謹防“茶杯裡的風波演變為現實裡的風暴”,以杜絕社會隱患“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政無信則權威不立,民生怨則一水高懸。

人民網所述“2020年全年未答復網民的留言”的“尷尬”,顯示主政者與“群眾在哪兒,我們的領導干部就要到哪兒去”“實現由‘面對面’ 到‘鍵對鍵’轉變”的網絡工作要求還有差距。黨政機關和主要領導干部隻有經常上網察民情、解民憂,傾聽群眾呼聲,了解群眾所思所願,運用網絡“匯民智、分民憂、解民難”,讓施政執法與社會民生同頻共振,用網絡搭起一座官民良性溝通的“橋梁”,才能讓互聯網成為連接黨和群眾的“高速公路”。(陳大為)

(責編:周恬、張雋)

圖說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