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3月29日上午,武漢市隆重召開科技創新大會。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忠林出席會議強調,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重要論述,落實省委、省政府要求,凝心聚力、勇攀高峰,勇擔科技自立自強的責任使命,全力以赴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為打造“五個中心”、建設現代化大武漢提供堅實支撐,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市委副書記、市長程用文主持會議。
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院長李曉紅,中國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張濤通過視頻發來致辭。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校長竇賢康,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邵新宇等部分在漢兩院院士、專家走上紅毯,並在主席台就座,接受來自城市的最高禮遇。
會上發布了武漢科技創新十大行動,公布了首批“卡脖子”技術攻關“揭榜挂帥”項目榜單,5個湖北實驗室牽頭組建單位與落地區簽訂合作共建協議,院士引領十大高端產業部分項目現場簽約。市領導還與院士專家一同,為“武漢黃鶴英才”、武漢市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市政府專項津貼專家代表頒發証書。
王忠林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在漢高校院所以及廣大科技工作者長期以來大力支持武漢經濟社會發展表示感謝。他說,廣大院士專家、高校院所是武漢最寶貴的財富。近些年,武漢將科技創新作為重中之重強力推進,一批“國之重器”凝聚武漢貢獻、一批“國寶級”科學家成為武漢驕傲、一批“國字號”創新平台加速推進、一批“國家級”基地帶動高新技術產業崛起、一批“全國領先”科技成果彰顯疫后重振力量,這些都離不開大家的心血、智慧和汗水。
“武漢是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全國三大智力密集區,理應在科技自立自強上承擔更大責任,邁出更快步伐。” 王忠林說,回望過去一年,我們撫平創傷,靠的是科技創新﹔展望武漢未來,我們創造奇跡,還是要靠科技創新。當前,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我們隻有科技創新拔得頭籌,才能在全球城市格局中佔有一席之地﹔隻有科技創新快人一步,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城市發展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隻有科技創新棋高一著,才能在全面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搶佔要塞之地。全市上下必須永葆攀登高峰的豪氣,堅決扛起科技自立自強的責任使命,把科技創新擺在全局核心位置,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城市主導戰略,大力實施科技創新十大行動,努力塑造武漢在全國科技創新版圖中的領先地位,推動科技創新“關鍵變量”轉化為武漢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
王忠林要求,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厚植惟楚有材的底氣,用心打造“近者悅遠者來”的強大磁場,建設新時代人才活力之城,以人才的風雲際會助推發展的風生水起。堅持以事業聚才,樹立“大人才觀”,實施武漢英才“拔節行動”“學子留漢工程”“院士專家引領十大高端產業發展行動計劃”,培育集聚一批有全球影響力的戰略科技人才、產業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堅持以政策引才,進一步解放思想,完善人才創新發展的政策保障體系,促進科研人員在市內企業、高校、院所間柔性流動﹔堅持以環境留才,圍繞“人才鏈”完善“服務鏈”,探索全面放開高端人才購房、子女入學等限制,讓更多人才願意來、留得住、干得好。要激發自主創新的志氣,加快建設“國之重器”的平台載體,圍繞構建“國家科技創新中心—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東湖科學城為核心的光谷科創大走廊—湖北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創平台體系,聚人才、聚技術、聚產業、聚資本,不斷提升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突出集中度顯示度,加快建設東湖科學城,實現創新產業高端化、集群化發展,打造一批“國之重器”﹔突出引領型突破型,加快建設湖北實驗室,積極爭創國家實驗室﹔突出先進性開放性,加快提升脈沖強磁場、精密重力測量等現有設施建設水平,布局建設生物醫學成像、武漢光源等一批新的大科學裝置,為重大科技攻關提供硬支撐。
“抗擊疫情,武漢是英雄之城﹔推進成果轉化,我們也要有英雄之膽!”王忠林指出,要以思想解放引領創新突圍,提振敢闖敢干的膽氣,積極探索成果轉化的有效路徑,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要強化名校名企名城合作,用心用情服務在漢高校院所,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充分發揮城市空間承載作用,探索成立聯系服務高校院所的專職機構,構筑“基礎研究—技術創新—產業化”協同發展格局﹔大力發展新型研發機構,加快組建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設立產業發展基金,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金融催化作用,搶抓武漢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機遇,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機制,提高科技投入佔財政支出比重,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功能,為創業者和投資人牽線搭橋,讓他們在知音故裡相遇相知、續寫高山流水佳話。
王忠林強調,推進科技創新,不為一事謀、一時謀,而是為全局計、為長遠計,是系統工程、非凡之事。要保持奮勇爭先的銳氣,努力形成活力迸發的創新生態,在全市上下營造謀創新、抓創新、促創新良好氛圍,匯聚成與時代同發展、與城市共奮進的創新熱潮。要按下狠抓落實“快進鍵”,把發展重心、要素資源、財政政策、工作力量向創新聚焦、傾斜﹔點燃協同創新“強引擎”,配套出台“創新地圖”,促進各區聚焦優勢、突出特色、錯位發展﹔跑出創新服務“加速度”,成立創新產品推廣辦公室,開放更多城市應用場景,建立健全“政府有為、市場有效”的包容審慎監管體系,當好創新領先用戶,努力把武漢建成廣大創客“首選地”、科技創新“強磁場”、經濟發展“聚寶盆”。
圍繞貫徹落實會議要求,程用文指出,各級各部門要緊盯“第一動力”,把科技創新作為推動工作的邏輯起點,加快把科技創新的“關鍵變量”變成我市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緊盯“第一要務”,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聚力抓攻關、抓轉化、抓主體,發揮創新激活經濟增長動能的“乘數效應”﹔緊盯“第一資源”,大興尊才愛才用才之風,大力營造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圈,匯聚強大創新力量﹔緊盯“第一責任”,加快推進東湖科學城、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現代化大武漢建設插上科技創新的翅膀。
會前,市領導會見部分兩院院士、高校院所負責同志。
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胡立山,市政協主席楊智,市領導張曙、曹裕江、胡亞波、李義龍、張世華、汪祥旺、龍良文、彭浩、江偉、張文彤、陳紅輝、楊軍等與會。(鄭汝可 華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