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污水傳輸系統透視圖
5月18日獲悉,全國首條深層污水傳輸隧道——武漢大東湖核心區污水傳輸系統工程PPP項目已穩定運行近9個月,累計輸送污水量超過1億噸。
“截至18日9時,10073萬噸。”大東湖深隧項目運營總監廉文杰介紹。該項目自去年9月啟用后,輸送污水量逐漸增加,目前日均傳輸污水穩定在50萬至60萬噸。
在大東湖深隧二郎廟預處理站內,超大液晶顯示屏上布滿各種數據,一目了然。這是大東湖深隧的智慧運營系統。
大東湖深隧主隧全長17.5公裡,橫跨武昌、洪山、青山區,穿越東湖風景區,內部深埋地下。運行之后始終保持著滿水狀態,無法直接觀測管道內部情況。因此項目集成智慧運營系統、健康監測系統、無人機巡線系統、水下機器人系統,實現智慧化運營,能“一屏監控所有”。目前,項目的3個污水預處理站、一個泵站的日常運營管理人員隻需50人左右。
據了解,作為國內首條深層污水傳輸隧道和重點民生工程,大東湖深隧是武漢市和中建三局創新商業模式和投融資體制,按照“投資 建設 運營”PPP模式合作投資建設的示范項目,總投資額30.29億元。
大東湖深隧項目總經理阮超介紹,作為目前國內傳輸流量最大、輸送距離最長的污水深隧,其平均埋深超過30米,對地面及地下管線影響極小,為城市發展預留寶貴的地下淺層空間資源。大東湖深隧將半個武昌城的污水運送至主城區外的北湖污水處理廠深化處理,服務著大武昌片區130平方公裡內約300萬居民。(記者周三春、通訊員栗志乾、吳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