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裡的湖北之最:五個人辦起中國第一個孵化器

2021年06月11日16:21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1987年6月8日,在“武漢地圖外兩厘米”的地方,位於總參通信部武昌軍代表室駐地一座閑置的營房內,全國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下文簡稱“東創”)誕生。

一座破舊的營房、一塊牌子、一部電話、5個騎著自行車四處張貼“招‘蛋’入孵”油印小廣告的年輕人,為中國孵化器事業畫下原點。

中國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誕生地——丁字橋108號。武漢市黨史學習教育辦公室供圖

五個人辦起全國第一個孵化器

20世紀80年代初,全國思想空前活躍。國家要求科技人員走出高牆深院,開展科技創新。

1983年,武漢率先推進科技體制改革,開展以“放活科研機構、放活科技人員”為主要內容的“雙放”改革,一批年輕科技人員走出高等院校,卻很快“兩眼一抹黑”。

“他們不知道如何申請執照、交稅,不知道怎麼招工,再加上創辦公司必須要找挂靠單位,人事檔案、組織關系也沒有管理……束縛多,發展難。”龔偉,東創的創始人之一,這樣回憶。

1985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戰略方針,加快技術成果向生產能力的轉化的步伐,激發了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

1987年,為了給科技創業撐起“保護傘”,尚在籌備階段的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向武漢市科委遞交了一份關於成立“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的請示報告。

這份“石破天驚”的報告,文末請求事項僅有兩句話:一是8萬元開辦經費,二是賦予“創業者中心”一定權力,使經中心審批的民辦科技企業,能夠得到工商部門認可,拿到工商執照。

關於成立“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的請示。武漢市黨史學習教育辦公室供圖

1987年6月7日,東創挂牌。武漢市科委規劃處的兩位工程師楊念群、田泳漢,武漢郵電科學院研究所的通訊學研究生趙慶,武漢紡織機械廠的梁雯,漢陽鋼廠下海工人龔偉,5個人辦起了中國第一個孵化器。

挂牌當天,孵化器就迎來了6家企業,他們來到這裡,吃飯有“中心”提供的食堂﹔文秘工作有“中心”提供的打字員﹔貸款有“中心”提供擔保﹔辦執照有“中心”協助跑工商……創業者隻需安心創業。

1988年,聯合國科技促進發展基金會主席魯斯坦·拉卡卡來到武漢參觀東創,他對現場5位工作人員說:“這是我在世界上見過的最簡陋的孵化器之一,但你們的理念和服務精神卻是與世界接軌的,你們很有前途!”

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

1988年8月,“火炬”計劃,即《高技術產業發展計劃》開始實施,其目的是促進高新技術研究成果的商品化,推動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形成和發展。時任國家科委常務副主任李緒鄂在“火炬計劃”第一次工作會議上界定:“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是中國第一家高新技術企業服務中心。

鄧小平敏銳地洞察到“高科技領域的一個突破,帶動一批產業的發展”。為此,他提出“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為促進我國高科技產業化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南。從此,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如雨后春筍般涌出,眾多科技成果的大量轉化,使高科技如同陽光、空氣和水,滲透進每個人的日常生活。

東創的經驗被復制開來,科技企業孵化器在中華大地一夜燎原。

東創也在“火炬計劃”的指導下快速發展,兩年孵化出27家科技企業,其中6家被批准為高新技術企業。

科技創富風潮起

1988年,從武漢大學畢業的王麗麗,來到東創中心,創辦凡谷電子。2007年,凡谷在深交所上市,孟慶南、王麗麗夫婦,一度問鼎“湖北首富”。

1989年,中國艦船研究院技術員張海澎,在東創創立武漢三特,注冊資金3萬元。也是在2007年,“索道大王”上市。

1990年,經過3年孵化,武漢楚天光電子公司和實驗新技術應用研究所告別東創,成為中國第一批“孵化器”孵化的企業。如今,從東創走出的楚天激光,已經成長為中國最大的醫療和工業激光基地,產品遍布世界各地。

科技創富的風潮,一時席卷光谷。2007年,在東創成立20周年時,原科技部部長徐冠華這樣寫道:作為我國“孵化器”事業的發源地,我國首家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同時也是我國第一家由事業單位改制為公司化運作的企業“孵化器”,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的勇氣令人驚嘆,而它所取得的成績更令人矚目……這裡看不到高高的煙囪,聽不到機器的轟鳴,但當初騎著自行車來這裡創業的人們,最后大多開著汽車出去。

全國首個“孵化器”孵出多個第一

2001年,東創中心率先提出產權式孵化器,打造出中國第一個創業街區——SBI創業街。這個超級孵化器,不再完全依靠政府投入,而是引入社會機構、企業投資者及個人投資者,共享孵化器的物業產權。10年后,這裡成為了光谷的創業“華爾街”,以及新生代的科技創業策源地。

2012年11月,東創聯動東風設計研究院、華永投資集團,啟動建設我國在海外的首個科技企業孵化器項目──中國比利時創新技術產業園。

從第一本孵化器行業教程,第一個孵化企業產權報價系統,第一家產權式孵化器,到第一家網絡孵化器、第一條科技創業街、第一個海外孵化器……三十多年來,武漢東創見証中國孵化器歷史上的多項第一,孵化器這一科技創業者的庇護“小傘”與創業者比肩同行,逐步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市場化機制,發展前景令人期待。(武漢市黨史學習教育辦公室)

(責編:張雋、榮先明)

圖說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