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舊鍋爐房變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老舊小區煥新顏。人民網 王郭驥攝
人民網武漢6月30日電 (周雯)“廢棄了20多年的鍋爐房,經過改造舊貌換新顏,變成了家門口的黨史教育基地,居民也有了更多活動場所。”自從鍋爐房啟動改造以來,66歲的武漢市武昌區南湖街道寶安社區居民潘國梁,每天沒事都會去現場看看。
武漢市武昌區南湖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改造前后對比圖。南湖街道寶安社區供圖
近日,位於南湖街道寶安社區寶安花園小區內,武昌區南湖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黨史教育基地、寶安花園小區黨群服務驛站及寶安社區科普館揭牌。作為“一館四所”,該實踐所將充分發揮黨史教育基地、小區黨群服務驛站和社區科普館等綜合功能。
發動居民自治 老小區煥新生機
“這一放就是20多年,裡面堆滿了垃圾,不僅影響小區環境,還有安全隱患。”潘國梁介紹,居民們紛紛怨聲載道,閑置的鍋爐房浪費了公共資源。
原來,1998年寶安社區剛交房一年多,由於供暖費用高、運營難等歷史遺留問題,這座佔地約500多平方的鍋爐房就被閑置了。
“鍋爐房作為公共用地,改造需要業主大會表決通過。”寶安社區書記、主任劉海芳介紹,有些業主一直在維權,希望留下証據,不同意改造,為此,社區又發動居民去做思想工作,2017年業主大會表決通過后,准備做成綜合活動室,但資金又成為改造路上的又一道“坎”。
劉海芳介紹,在區委和街道的大力支持下,利用老舊小區改造和整合部門資金,才在今年正式完成改造。
鍋爐房改造解決了居民期盼已久的活動陣地不足問題,也激發了居民為社區做貢獻的熱情。寶安社區居民袁和平在得知街道社區在新建黨史教育基地后,主動聯系社區,為基地捐贈了價值10萬元的書籍和設備,用於建設鄰裡共享書屋。
在改造中,社區廣泛征求居民意見。71歲的程紅是社區聘選的“小區規劃師”。“鍋爐房裡50米高的煙囪不能拆,下面安裝一些座凳,居民還能拍照、打卡、休息。”程紅介紹,“在改造過程中,社區經常組織聽取我們的意見,讓這裡更好的為居民所用。”
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
6月28日,記者在武昌區南湖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看到,修葺一新的場館改造成了上下兩層,面積近1000平方米,利用有限的空間,將黨史知識、南湖文化等內容打造成文化長廊,設置有初心小院、鄰裡議事廳、共享書屋等多功能空間,充分將居民活動與黨史教育融為一體。
據悉,武昌區南湖街道從南湖機場舊址發端,打造出黨建引領下的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新格局,成為近十萬人安居的“南湖花園城”。
該街道113支志願服務隊發揮著黨與群眾“連心橋”的作用,39支老黨員志願者隊、42支在職黨員志願者隊、23支專業化志願者,1萬多名在冊志願者全力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服務精神,讓黨的好聲音飛入尋常百姓家,讓城市好鄰裡溫暖守望你我他,讓社區好生活澆灌滋養幸福家,擦亮了“了不起的居民”“銀發先鋒”等特色品牌,中央花園社區、華錦社區先后榮獲2015年度、2020年度全國學雷鋒“四個一百”最美志願服務社區。
據介紹,依托實踐所就在居民“家門口”的地域優勢,形成了與群眾“零距離”的活動模式,讓南湖街的文明實踐更聚人氣,更接地氣,真正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