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愛的升華

![]() |
圖為《柔情》中文版。 |
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這樣評價拉丁美洲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詩人用她那慈母般的手為我們釀造了飲料,使我們嘗到了泥土的芬芳,使我們的心靈不再感到飢渴。這是來自艾爾基山谷的卡夫列拉·米斯特拉爾心田裡的泉水,它的源頭永遠不會枯竭。”她是智利著名的詩人、教育家、外交家卡夫列拉·米斯特拉爾,她榮獲諾獎讓世人把目光投向神秘的拉丁美洲。
詩人原名露西拉·戈多伊·阿爾卡亞加,卡夫列拉·米斯特拉爾是她的筆名,這個筆名由法國詩人費雷德裡克·米斯特拉爾的姓與意大利詩人卡夫列爾·鄧南遮的名變化組合而成。1889年,米斯特拉爾出生於智利的一個小山村,年幼時父親便拋棄家庭遠走。由於家境貧困,她未能接受系統教育,但她好學上進,從少女時期就開始在小學任教,教育也成為她一生熱愛的事業。
詩人在大山中長大,對童年生活過的地方懷有深厚的感情,她曾說:“我從3歲到11歲住在蒙特格蘭德,那段時間以及和坎特拉的那位女教師在一起的那些時候鑄造了我的靈魂。”盡管米斯特拉爾幼年時期缺少父愛,青年時期愛情受挫,但她從未放棄對愛的信念,詩人作品的主題有愛情、有親情,有對孩子的熱愛,也有對普通民眾的關愛。
米斯特拉爾的詩歌感情濃烈,極富感染力,墨西哥評論家阿方索·雷耶斯評價道:“卡夫列拉是美洲思想與感情的最高標志。”1906年,年輕的詩人認識了一名鐵路工人並墜入愛河,卻被人橫刀奪愛。1909年,這名鐵路工人為了維護體面而自殺。愛人的離世令她絕望、悔恨,正如她在成名作《死亡的十四行詩》裡所寫的那樣:“待到我被埋得嚴嚴實實,我們就可以絮絮細語,直到永遠!”這組詩被收入詩集《絕望》,詩集於1922年在紐約出版,傳遞出詩人“在那時刻我自己發自內心最深處的聲音”,這聲音也引發讀者的強烈共鳴。《絕望》雖收納了關於愛情悲劇的詩作,但詩人已經表現出超越個人“小愛”的高尚情感。例如,歌頌一名獨立堅強、甘於奉獻的女教師的詩歌《聖櫟樹》:“你庇護了這麼多雀巢/這麼多歡唱/你獻出滿腔熱忱,提供了幫助和愛情”﹔還有對書籍的熱愛:“書,架上默默無言的書,沉寂而充滿生氣,寧靜而熱情洋溢﹔書撫慰人民心靈,像天鵝絨那般溫存,自己多麼悲哀,卻給我們歡欣。”
詩人一生未婚,沒有自己的孩子,卻對兒童傾注了滿腔真情。米斯特拉爾把深切的母愛奉獻給更多的孩子,童心令她從年輕時的痛苦中走出來。在遭遇了失敗的愛情之后,詩人將個人的“小愛”轉化為母愛,轉化為對女性、兒童和普通民眾的大愛,轉化為對自然的熱愛。“她那富於強烈感情的抒情詩歌,使她的名字成了整個拉丁美洲理想的象征。”這也正是她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
“我越是聽兒童們的說話,越是對自己不滿,感到窘迫,甚至些許焦急。”詩人對兒童懷著博大的愛,用心研究兒童語言,“在生活中一直採擷兒童的語言”,一直探尋“兒童語言的晶瑩而深邃的奧秘”。當時拉丁美洲大多沿用西班牙傳來的搖籃曲,詩人想要改變這種現狀,希望拉丁美洲的搖籃曲具有自己的特點。1924年,《柔情》一書在西班牙馬德裡出版,這部詩集的詩作格調清新、語言朴實,詩人對孩子溫柔的愛通過一首首童謠和搖籃曲汩汩流出。米斯特拉爾創作的兒歌朗朗上口,在拉丁美洲廣為傳誦,比如“龍達”系列組詩:“我小小的羊羔/多溫柔多美妙/你安樂的居所/便在我的懷抱”。
1922年,米斯特拉爾離開祖國,先后在墨西哥、西班牙、意大利、美國、巴西等多個國家從事教育和外交工作。在這廣闊的世界裡,她的詩作主題更加豐富,詩人的愛進一步升華,這在1938年出版的詩集《塔拉》和1954年出版的詩集《葡萄壓榨機》中充分體現。兩部作品取材廣泛,飽含詩人對大自然的歌頌與熱愛,對印第安人等普通大眾的關愛與尊敬,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各地的受難者尤其是兒童的深切同情。例如,《工人的手》一詩歌頌辛勤的勞動者:“它將土塊一一揉搓/它翻動沉重的石頭/它勒緊大車的繩索/它將棉絮紡成線球/這一雙被人輕視的手掌/卻受奇妙的大地所稱揚。”詩作《智利的土地》則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熱愛:“這片土地上的果園郁郁蔥蔥/麥田揚起金黃的波浪/一串串葡萄紅得像寶石/她在腳下多麼溫柔”。
值得一提的是,智利先后出現的兩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都是詩人,他們是米斯特拉爾和聶魯達。雖然兩人詩作風格不同,但米斯特拉爾對聶魯達的詩歌創作之路影響巨大。米斯特拉爾成名后曾在聶魯達所在的高中任教,當時聶魯達的父親反對他寫詩,是米斯特拉爾給予他指導與鼓勵,幫助他走上寫詩之路。而他的筆名巴勃魯·聶魯達與米斯特拉爾的筆名類似,都是取自他喜愛的詩人姓名。聶魯達本人在回憶錄裡這樣懷念米斯特拉爾:“她爽朗地開懷大笑時露出潔白的牙齒,把整個房間都照亮了……我見到她的次數很少,但每次她都拿出幾本書送我”“誰都不會忘記你贊美智利的山楂樹和白雪的歌。你是智利女性。你屬於人民。誰都不會忘記你描述我國兒童赤裸的腳的詩行”。米斯特拉爾是優秀的詩人,也是杰出的女性,她留給讀者的有感情豐沛的詩歌,更有愛、溫暖和光明的希望。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1年07月18日 0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