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新聞中心

長江武漢段出現20年來最優水質

2021年07月19日09:09 | 來源:長江日報
小字號

  江夏區紀委、區人民法院、區檢察院、漁政部門在長江江夏段流域放流成魚。

  長江日報記者金振強 攝

  具有郊野自然特色的江北碧道已全面完工。

  長江日報記者劉斌 攝

  7月12日,65歲的李世華在漢陽江邊巡查,向垂釣愛好者宣傳“十年禁漁”法規。捕了大半輩子魚的李世華,去年親手拆掉了陪伴自己20多年的漁船,成為漢陽“兩江護漁隊”的護漁信息員。

  “水清了,魚多了,我們的付出是值得的。”從“捕魚人”到“護魚人”,李世華上岸后的新生活,是武漢踐行長江大保護、提升城市生態品質的一個縮影。

  武漢,坐擁長江、漢江,素有“百湖之市”美名。如何展現城市新風貌?如何提升人居環境?武漢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打造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率先實現綠色崛起。

  溯源長江入河排污口

  實現“零排放全接收”全新模式

  7月13日,長江日報記者從市生態環境局獲悉,武漢市長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專項行動方案出爐,武漢將對1842個長江武漢段入河排污口進行溯源,並設置排污口標志牌,建立完善的長江入河排污口監管長效機制。

  目前,市生態環境局負責長江入河排污口溯源項目統一招標。包括通過運用人工檢查、技術排查、資料核查等各種方法,採取無人機航拍、地面檢查等多種形式,查清長江入河排污口對應的排污單位及其隸屬關系,制訂長江入河排污口“一口一策”整治方案,立行立改進行整治。

  “這是我市長江大保護又一標志性戰役。”市生態環境局監察支隊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兩至三年的努力,基本完成長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進一步鞏固和深化整治成效,到2025年底之前建立比較完善的長江入河排污口監管長效機制。

  “好多江豚喲!你看,一頭,兩頭……五六頭呢!”去年8月以來,不少市民在長江武漢段看到了江豚嬉戲玩耍。江豚追吃小魚視頻,引來百萬網友圍觀。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王克雄稱,武漢白沙洲水域正形成穩定江豚群體棲息,長江武漢段頻頻出現江豚身影,數量之多、次數之頻繁、持續時間之長,都是近10年來少見。“這從側面証明長江大保護戰略啟動以來,長江武漢段水生態持續轉好。”

  “堅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據市生態環境局介紹,近3年來,我市以長江武漢段145公裡為主戰場,扎實做好生態修復、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三篇文章”,實施治水項目1281個,完成建成區65個黑臭水體治理任務,排查各類排口1842個,初步溯源1728個,完成整治385個。

  岸上的污水管住了,如何保証船上的生活污水不直排入江?今年4月13日,一艘“輪渡清潔環保1號”污水收集船正式“上崗”,各港口碼頭產生的生活污水轉運上岸,長江武漢段實現“零排放全接收”的全新模式。

  除此之外,全市584艘船舶完成生活污水接收處置裝置改造,整合、集並遷移長江漢江碼頭103個,關改搬轉沿江化工企業82家,退捕漁船620艘,恢復自然岸線30余公裡。此外,中心湖泊全面退出養殖,其他湖泊“三網”全部拆除。

  國家生態環境部公布監測數據,實施長江大保護以來,從長江武漢段白滸山出境的長江水質已連續兩年保持在Ⅱ類,優於國家要求的Ⅲ類水質。這是長江武漢段20年來最優的水質。

  建設百裡長江生態廊道

  實現推窗見綠、開門賞花、一步一園

  “這裡的江灘太浪漫了!”7月12日晚,倚靠在武昌八鋪街堤江灘“望江吧台”區的孫女士說,她是附近小區居民,以前這裡是荒地,閘口也一直封閉著,住在江邊卻不能親水,現在她每晚和家人來散步。

  武漢市水務堤防工程建設管理中心建設管理科科長楊斌介紹,全長3.8公裡的八鋪街堤江灘將鸚鵡洲和楊泗港兩座長江大橋相連,目前防洪工程和景觀工程已完工,今年底可全部交付。

  武昌八鋪街堤江灘,是武漢百裡長江生態廊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去年12月,武漢百裡長江生態廊道工程動工,開啟了武漢踐行長江大保護戰略的新篇章。“一芯兩軸顯山水,一廊十片融古今”,這是未來的兩江四岸布局。

  “打造百裡沿江生態文化長廊,是親水與親民理念的雙重體現。”武漢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認為,從“人水相爭”到“人水相依”,這一字之差的變化,將盡展生態改善之后的人文之美。

  如今,武漢百裡長江生態廊道建設如火如荼,武漢正加快打造世界濱水生態名城,加快建設國家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區。

  據介紹,“十四五”期間,武漢市將打造美麗中國典范城市。打造以生態文化、長江文明為主題的世界知名長江公園。優化藍綠空間格局,錨固“十字形”山水生態軸,打造“白沙洲—天興洲”百裡長江生態廊道、“九真山—九峰山”東西山系生態人文長廊。

  此外,我市將提升東湖生態綠心品質,建成三環線“一帶三十三珠”城市公園群,建設龍陽湖、夢澤湖等一批特色湖泊公園,依托六大綠楔建設濕地公園、郊野公園。

  市園林和林業局負責人介紹,未來五年內,武漢規劃建設500公裡穿城綠道、城市花道,布置300處園林花卉小景,實現推窗見綠、開門賞花、一步一園。

  “我以后可以沿著江灘,跑遍武漢三鎮,跑到東湖綠道。”戶外運動愛好者劉斌說,串連起東湖磨山、聽濤、落雁、漁光、喻家湖五大景區的東湖綠道,讓他領略到“人水相依”的美好。

  全長124公裡的東湖綠道,已成為驚艷世界的一張武漢新名片。

  建立城市圈生態補償機制

  用制度約束沿線參與大保護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可是如何實現綠水長流、青山常在?

  “水質不達標,上游補償給下游﹔水質達標了,下游補償給上游。”6月18日,第一屆武漢城市圈城市生態環境合作會提出,武漢城市圈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針對長江、漢江、通順河等城市圈內跨區域河湖水質改善問題,建立獎懲結合的上下游水質考核生態補償機制,定期開展水質監測、核算獎懲資金,助推流域水環境質量逐步改善。

  同時,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三年行動方案》提出,武漢城市圈區域強化生態系統和重要生態空間保護,打好區域水污染、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健全生態環境協同保護機制。到2023年,區域環境污染聯防聯控聯治機制高效運轉,跨界水污染、大氣復合污染等問題明顯改善。

  事實上,武漢市自2018年就在市域內實行水質“改善獎勵”“下降扣繳”的生態補償獎懲措施。哪個區域水質不達標,不僅要受到經濟處罰,轄區主要負責人還會被約談。

  “水考”單月考核,雙月通報,年度算總賬。長江武漢段跨區斷面水質考核辦法實施第一年,武漢8個沿江區收到了1100萬元的罰單。

  “過去,隻設置總的入境對照、出境考核等監測斷面,對各區水質狀況沒有開展監測考核。”漢陽區一位政府工作人員回憶,長江流經武漢市內的過程中,水質上升或下降的責任是上游還是下游、左岸還是右岸得不到准確反映,“通過斷面考核,流入和流出指標對比,上下游相互參照,一目了然”。

  原長江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辦公室主任姜兆雄認為,在長江干流城市內明確水質考核獎懲和補償機制,屬全國創新之舉。“這就好比‘牽住了牛鼻子’——用制度約束沿線政府參與長江大保護。”

  “全方位構建長江大保護長效機制。”去年12月11日,長江中游城市群省會城市第八屆會商會舉行,武漢、長沙、合肥、南昌攜手共聚,武漢提出:“加強流域生態保護合作,共同推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如今,武漢正深入推進河湖水環境綜合治理,以“三湖三河”流域、東沙湖、漢陽六湖為重點,推進水環境治理與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全面完成13個劣V類湖泊和52個V類湖泊整治提升,構建水清岸綠、截污控源的水環境治理體系。

  江上千帆競渡、碧水蕩漾,岸邊生態護岸、芳草茵茵……大美武漢,正全力鋪展一幅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畫卷。

  長江日報記者陳永權 實習生胡思靜 通訊員胡喜珍 於海濤

  專家訪談>>>

  湖北省委黨校常務副校長、教授陶良虎:

  東湖水質達40年來最好水平

  彰顯武漢生態環境持續提升

  長江日報:湖北在中部地區綠色崛起方面有些什麼樣的優勢和潛力?

  陶良虎:湖北在中部綠色崛起優勢比較明顯。一個方面,湖北單位GDP能耗在全國很低。2019年經濟總量排全國第7位,但是碳排放量排在全國第12位,為全國碳達峰、碳排放作出貢獻。

  湖北的綠色崛起壓力也很大,我們的工業結構總體偏重,高新技術產業的佔比還待提高。這既是短板,也是結構性調整、節能減排的一個潛力所在。

  長江日報:武漢市作為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在長江大保護中充當什麼樣的角色,在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綠色發展方面取得了怎樣的成績?

  陶良虎:武漢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非常大,特別是在沿江化工企業,經過關、轉、搬、改等形式,調整產業結構,保“一江清水東流”,體現武漢擔當。此外,武漢近些年在“兩江四岸”復綠、百裡生態長廊建設上也取得矚目成績。

  在城市生態方面,構建大東湖水網、六湖連通、環湖綠道方面建設,武漢藍天碧水比原來更多,提升了城市生態環境品質。特別是東湖主湖水質達近40年來最好水平,彰顯了武漢市生態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和提升。

  長江日報:武漢從規劃、建設、管理、生態和生活等5個方面全力提升城市品質,請您談下生態品質對提升武漢的作用和意義。

  陶良虎:江河湖泊是城市之腎,公園綠地是城市之肺,生物多樣性是城市免疫系統。這些年,武漢在公園、綠地、行道樹等增加,海綿城市的建設方面提速,為建設生態化大武漢提供強有力的功能支撐、品質支撐,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長江日報記者陳永權)

(責編:周恬、張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