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方便、快捷、精准、細致的服務——
探訪冬奧村運動員餐廳

![]() |
上圖:火紅的宮燈為瑞雪飄飄的延慶冬奧村增添喜慶的節日氛圍。 |
把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
餐飲服務滿足多樣需求
1月23日,北京冬奧會張家口冬奧村(冬殘奧村)預開村,迎來首批“居民”。來自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團先遣團40余名成員先后抵達入住。
當天中午11時,運動員餐廳正式開餐。餐廳內部懸挂的紅燈籠、張貼的冬奧題材剪紙等中國風裝飾,得到各代表團成員好評。
從1月23日預開村到3月16日閉村,北京、延慶、張家口3個冬奧村的運動員餐廳提供標准、時間和內容統一的服務。500余名廚師來自中國華油集團有限公司、北京首都旅游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港中旅酒店有限公司。“我們將竭盡全力為運動員提供優質的菜品和服務。”延慶冬奧村運動員餐廳總廚楊辰信心滿滿。
楊辰干廚師這一行已23年,光意大利餐就做了12年,曾承擔過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等大型活動的餐飲保障工作,可是冬奧會運動員餐讓他感覺“大不一樣”。
一些項目對運動員的體重有嚴格要求,譬如雪車雪橇比賽,運動員的體重對成績影響很大。“味道厚重、脂肪含量高的菜不易消化,許多特色菜都進行了改良,盡可能少鹽少油。”楊辰說,運動員常吃的雞胸和魚肉以蒸煮為主,幾乎不加鹽。腰果宮保雞丁等菜品的辣椒含量則減到最少。
“冬奧會中餐西餐比例為3︰7,可以滿足運動員的多樣需求。”北京冬奧組委奧運村部奧運村餐飲服務處項目專家、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餐飲管理系副教授修宇說,運動員餐廳設置了12種餐台,滿足不同運動員的特定需求。此外,為落實疫情防控需求,餐廳就餐區設置隔板,較受歡迎的菜品獨立擺放,以減少人流聚集和排隊現象。
“起初我們想把世界各地的特色菜都囊括其中,后來發現讓運動員吃到自己最熟悉、最有安全感的食物更為重要,更有利於競技水平的發揮。”修宇說。在充分調研不同冰雪項目運動員營養、熱量需求的基礎上,由運動、營養、餐飲多個領域專家,針對食材成分、菜品規格、制作流程進行反復研討、試菜和檢測,最終拿出了一份兼顧營養均衡、食材多樣、烹飪健康、色味俱佳的菜單。經國際奧委會批准的運動員菜單8天一循環,來自世界各地的冰雪體育健兒都可以吃到最熟悉的菜品。每道菜品都配有標簽,用中英法3種文字標出菜名,原材料構成,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及熱量含量等,以圖形符號形式提示食物過敏原,既讓運動員吃得明明白白,也有助於隊醫指導運動員攝入合理的能量和營養。
全天候供應 全過程保障
餐品食材確保新鮮
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期間,3個冬奧村的運動員餐廳24小時供餐,餐台上的菜肴需要時刻保持新鮮。這就要求廚師根據餐廳就餐人數不斷調整出品數量,以求兼顧食物的最佳賞味期、主餐廳菜品充足且不浪費。
1月20日15時43分,一輛運輸車進入北京冬奧村,標志著北京冬奧村運動員食材入庫工作正式開始。
“運動員食材來自北京市商務局等部門遴選的一類食材保障基地,由農業農村、園林綠化、市場監管等相關部門對食品安全實施監管,在冬奧村內由食品安全保障團隊負責安全監管。”延慶冬奧村餐飲經理郜雪梅介紹,運動員食材從種植養殖、生產加工、物流運輸、安保檢查、驗收入倉、在倉檢測、儲存管理、出倉押運到車輛返回進行全過程保障,建立了以區塊鏈技術為核心的冬奧食品安全保障平台,實現了對冬奧會食品的可追溯。
此外,食材採用中央廚房加工配送的模式,盡量選用鮮切、即食、即用的淨料,選擇去皮、去骨、去刺食材,預計將減少70%的廚余垃圾,也節約場館操作空間。
運動員餐廳全部使用生物可降解餐具,以玉米、薯類等澱粉基生物質或秸稈纖維素等可再生資源為原料,具有環保、無毒、抗菌、阻燃等特點。
北京烤鴨再度回歸 經典菜系悉數亮相
中國年味展現傳統魅力
壬寅新春,恰逢北京冬奧會。作為各國運動員及隨隊官員賽時的“家”,位於北京、延慶和張家口3個賽區的冬奧村,又會呈現一幅怎樣的春節景象呢?
過年,最講究的莫過於年夜飯,冬奧村也不例外。
“年夜飯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運動員菜單第五天的菜品,另一部分是特意增加的一些中國特色傳統菜品和小吃。”
延慶冬奧村運動員餐廳總廚楊辰介紹,加餐包括不同餡料的餃子、盛世牡丹烤鴨,驢打滾、艾窩窩、豌豆黃等,加上餐廳裡裝點的窗花、剪紙、中國結、小燈籠,透著濃濃的中國年味。值得一提的是,盛世牡丹烤鴨皮酥肉嫩、造型精美,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就深受各國運動員歡迎,這回又擺上了冬奧村的餐桌。
上湯娃娃菜、四喜丸子、西湖牛肉羹、木須肉、蔥爆羊肉……除了加餐,運動員菜單上還有許多耳熟能詳的中國特色菜品,川菜、粵菜、魯菜、湘菜等悉數亮相,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員可以充分感受中國美食文化魅力。
中國年味不僅體現在冬奧村的年夜飯上。目前,近300件極富北京歷史文化底蘊的非遺展品正在北京冬奧村、延慶冬奧村以及冬奧會、殘奧會主媒體中心展出。走進北京冬奧村“文化中國”展示區,近400平方米的空間仿佛一座微縮北京城。沿著蜿蜒的“大運河”,探訪中軸線,走進四合院,近距離接觸北京面人、絹人、宮燈、雕漆等展品,讓運動員在緊張比賽之余感受濃濃的中國年味。
版式設計:張丹峰
《 人民日報 》( 2022年02月11日 1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