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新聞中心

張雷詠詩集《大江東去》:用詩詞留下時代的生命體征

2022年04月14日08:26 |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小字號

日前,張雷詠詩集《大江東去》研討會在湖北武漢舉行。二十余位作家、評論家帶領現場讀者,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5所學校文學相關專業學生,一同走進張雷詠的詩詞空間,和他“何懼雪霜凝素裹,迎風抖擻不低頭”的人生旅程。

詩集《大江東去》由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今年1月被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收錄了湖北詩人張雷詠近十年來創作的200余首詩詞作品,共分律詩和詞三輯,題材涉獵廣泛。

“無論是《人生三大苦》,還是《母親》都能見出詩的底色,詩人的成色,詩意流淌出來的是古老鄉村的文化傳承和過苦日子人的進取奮斗精神。”中華詩詞研究院原副院長蔡世平在序言中說。他還提到,張雷詠在對細小事物的關注與描摹,從尋常處生發的哲人之思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甘蔗,這種制糖農作物,多數人可能隻知道它的‘甜’,卻少有人知道種蔗人的‘苦’。兩湖地區甘蔗的收割期在冬天,正是寒冬臘月,北風刺骨,蔗農要把它收割打捆,然后運到糖廠,其勞動強度不是親歷者不能體會。詩人親歷其境,才有‘寒流度盡身終壯,殘雪融時味更濃’的深切體驗。”他評價張雷詠的詩留下了這個時代的生命體征。

張雷詠介紹,詩集裡有許多詩是其人生旅程與追求的寫照。“我用詩的文字和語言抒發心中的激情:詩中有我最想做的拓荒牛孺子牛——詠牛﹔有我創作時間最長並且還沒有寫完的詩——酒的詩。這些的確是我生活的積累,苦悶的砥礪,情感的迸發,痴狂的外化。”

研討會上,二十余位作家、評論家及三農等相關領域專家,就《大江東去》發表感言。湖北省作協原副主席劉益善介紹中國當代詩歌可分為三種:一批處在先鋒現代前沿的詩人,表現詩人內在的發現與感覺,講究詩句的自然節奏美,與國際接軌﹔一批40后50后60后的非先鋒詩人,既有傳統的現實主義特征,又借鑒后現代主義的文學理念﹔一批是繼承中華詩詞的技法及傳統,寫舊體詩歌人。“張雷詠的詩屬於第三種類型,16個字概括,通俗易懂、明白曉暢、貼近群眾、抒發情懷。”

湖北省作協原副主席高曉暉用“煙火氣”、“文人氣”和“英雄氣”,總結了他讀《大江東去》后的感受。“所謂煙火氣,是詩詞接地氣,有強烈的生活現場感,有地域風味,鄉土風情,有戀鄉情結,有生命狀態的真切呈現,有生命的溫度。有‘把酒話桑麻’的人性溫暖,如《打魚翁》‘月下撈河鮮,堤邊柳若煙。笑迎晨練客,喜獲鯉和鯿’﹔所謂文人氣,是詩詞中包含的文化底蘊,表現為對歷史文化的深入解讀,對自然物像中所含哲理的思辨與發掘,對文人趣味的摹寫,如《讀杜甫詩》‘悲歌一曲論千古,動地驚天泣鬼雄’﹔所謂英雄氣,是詩詞中所蘊藏的豪放雄健人生理想,是對無懼無畏的人生追求的禮贊,如《竹》‘何懼雪霜凝素裹,迎風抖擻不低頭’。”在高曉暉看來,煙火氣,使詩詞有生命的鮮活和鄉土的生趣﹔文人氣,使詩詞有文脈傳承的精神氣象和中華文化浸潤的獨特神韻﹔英雄氣則使詩詞有豪邁雄健的節奏和昂揚不屈的魂魄。(夏雨)

(責編:周雯、張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