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新聞中心

節氣農諺仍在指導農業生產中發揮作用

古老智慧蘊藏萬千氣象

本報記者  施  芳  馬躍峰  姚雪青
2022年05月03日07:2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一年四季東風雨,立夏東風晝夜晴”“小寒大寒凍得透,來年春天暖得早”……農諺源於農業生產實踐,又指導和服務於農業生產活動。中國農業博物館農業歷史研究部主任唐志強認為,二十四節氣農諺是傳統農諺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流傳千年的古老智慧往往蘊藏著萬千氣象,某些節氣農諺通過揭示某種自然現象的發展變化規律,對未來的氣象氣候進行預判,其中大多數經過反復驗証,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和現實指導意義。

  曉天氣,知農事

  節氣農諺反映中長期天氣預測

  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糧食作物處副處長成林介紹,古人在長期對自然現象觀察的基礎上,總結自然規律得出一些農諺,通過動物的反應或自然現象的變化,來預測中長期天氣趨勢。

  例如:“立夏無雨三伏熱,重陽無雨一冬晴”,這是對兩種自然現象進行關聯從而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天氣。據氣象部門近10年的數據統計,河南省立夏當日出現降水的年份僅2020年一年,當年三伏天的平均氣溫較常年偏低了0.8攝氏度,立夏無雨的年份三伏天平均溫度均高於其他年份。

  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農諺反映的自然現象已被氣象要素指標量化。成林認為,目前信息時代專業化、精准化的天氣預報技術已不再依據農諺。但是,對農事活動有提醒作用的農諺目前仍有廣泛應用,這些農諺概括性和科學性強,語言精煉朴素,便於人們口頭傳誦。

  古與今,相對照

  現代氣象預報趨勢與節氣農諺大體一致

  “盡管現代氣象預報的基礎,是充分運用數值預報、氣象學理論、觀測系統、信息傳播及大數據時代各種算法,但預報結果與趨勢,也與古時節氣農諺大體一致。”江蘇省氣象台首席預報員張靜介紹,江蘇的主汛期是5月到10月,從1991年到2020年30年的歷史平均降水量來看,5月上旬江蘇全省降水量在25—37毫米之間,相較4月下旬明顯增大。這恰好和“立夏小滿,江河水滿”以及“立夏蛇出洞,准備快防洪”這兩個節氣諺語相對應。

  “立夏至夏至,熱必有暴雨。”立夏之后氣溫明顯上升。在江蘇,5月上旬35攝氏度的高溫天氣明顯增多,降水的對流性明顯增強。從往年5月的暴雨日看,也能驗証這句話。例如2020年5月7日淮北部分地區、5月8日沿淮部分地區和5月14日淮河以南部分地區都出現了暴雨天氣﹔2021年5月10日蘇南部分地區,5月14日和15日沿江蘇南部分地區均達到了暴雨量級。提前的分析與預報,為農事安排以及生產生活帶來了便利。

  貫四時,達四方

  不同地區的節氣農諺極富地域特色

  我國疆域遼闊,各地的自然條件迥異,氣候特征也各不相同,因此,不同地區的節氣農諺也做到了因地制宜、富有地域特色。唐志強以立夏、小滿節氣農諺舉例說明:

  西北地區流行“立夏東南風,大旱六月中”的農諺,意思是如果立夏刮東南風,說明氣溫比往年升高得早,雨水少,長時間的高溫蒸發,那麼在農歷六月出現高溫大旱的概率就比較高,會影響小麥的孕穗。華南地區則有許多農諺根據立夏時節的風向,預測未來的雨旱。廣東有“立夏南風旱,北風雨水多,東北風有大水”“立夏刮北風,大水往下沖”,海南有“立夏吹南風,當年少台風﹔立夏吹北風,當年多台風”,廣西有“立夏北風魚塘空,立夏東風引雷公”“立夏南風,火燒田垌(指水田干旱)”,等等。這些農諺在指導當地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中發揮積極作用。


  《 人民日報 》( 2022年05月03日 06 版)

(責編:張沛、關喜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