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紅安“五進塆組”煥新鄉村 點亮基層黨建新路徑

閱讀提要
推進鄉村振興和基層社會治理,塆組是薄弱環節,也是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和基層社會治理的最后100米。
如何打通這最后100米,讓黨組織的神經末梢延伸至村民家門口?
紅安縣依托因地制宜建成200多個塆組“紅星之家”,探索推進組織設置、黨員管理、村民自治、公共服務、文明創建“五進塆組”基層黨建工作模式,走出一條鄉村基層社會治理的新路徑。
組織設置、黨員管理進塆組——
塆組有了主心骨、村民有了貼心人
紅安縣二程鎮關王寨村王家田塆共有56戶255人,曾是有名的臟亂差村。而如今,家家門口整潔有序,公共區域花香扑鼻,池塘水清岸綠。
變化發生在2019年。這一年,王家田塆將全村20名黨員組織起來,成立黨小組。同年10月,黨小組發動志願者10余人,開展全村衛生大掃除,隨后又發動村民募捐,籌集資金對村裡池塘清淤、固岸、美化,村容村貌發生根本性變化。
村民募集的資金在用於整治村容村貌外,還剩約10萬元,黨小組組織村裡有威望的村民成立精神文明協作會,負責管理這筆錢,黨小組負責監督,作為對村裡困難村民、老人、三好學生、當兵入伍青年的幫扶和獎勵基金。三好學生每年獎300元,考入211大學的獎勵2000元,當兵入伍的每年獎500元,80歲以上老人每年春節發放500元紅包。三年來,基金池不斷有新增捐款,資金總量不降反升,現在已累積到了十幾萬元。
黨小組成員在塆組挂牌亮相,每名黨員包保聯系5至10戶村民,不僅群眾有了主心骨,黨員也增強了責任感、使命感。
“咚咚咚——”2020年10月的一天,晚上10時許,紅安縣城關鎮小豐山村鄭格塆83歲的王婆婆敲響了黨小組組長鄭顯洲家的門,“我兒子不見了,你們快幫我找找!”
王婆婆是鄭顯洲的包保聯系戶,和47歲的智障兒子相依為命。當天下午,王婆婆出門,留兒子一人在家。晚上她回到家,發現兒子不見了,一個多小時尋找無果,眼見夜色已深,這才向鄭顯洲求助。
鄭顯洲一邊安慰王婆婆,一邊迅速打電話給黨小組成員,組織了30多人打著手電筒四處尋找。凌晨1時許,搜尋人員在野外一深水坑邊找到王婆婆的兒子。“要是再晚一點兒就危險了。”鄭顯洲說。
村民自治進塆組——
激發村民共建熱情
紅安縣杏花鄉百羅村鄭家塝塆共93戶310多人。2019年,村裡幾位在外做生意的老板相互商量,共同出資建一座宗祠。村黨小組得知這一情況,迅速召開黨員大會,組織村裡德高望重的老村民、致富帶頭人等成立村民自治理事會,分頭給幾位老板做工作,宣講政策,改建宗祠為建文化活動中心。
理事會在籌資過程中,明確提出,原則上不接受貧困戶捐款,非貧困戶本著自願原則,每戶捐款5000元。籌資方案一出,貧困戶紛紛找上門說:“鄭家塝文化活動中心是全體村民共建共享的場所,我們雖然窮一點,但不能讓子孫后代有遺憾,多少出一點。”
理事會尊重他們的意見,提出最高不超過2000元,多少隨意。結果,貧困戶全部按最高限額2000元捐來款項,村裡嫁出去的姑娘們也主動進群捐助。全村共籌資75萬余元。
2020年1月,鄭家塝文化活動中心建成投用,至今已舉辦紅白喜事20多場。
“村民在這裡辦紅白喜事,條件隻有一條,那就是不能鋪張浪費。”百羅村支部書記鄢達漢說。
文化活動中心不僅成為村民辦理紅白喜事和農技培訓的主要場所,更是黨員活動、群眾議事、糾紛調解的紅星之家。
公共服務、文明創建進塆組——
村民生活更舒心
紅安縣七裡坪鎮柏林寺村大塘黃格塆共有123戶512人,其中60歲以上的老人有70多人。年輕人大多在外務工,如何讓留守在家的老人一日三餐無憂?
2018年,村民黃順啟主動捐出自家三間老屋,塆組黨小組主持召開村民理事會,將之改造成紅星之家,開辦幸福食堂,免費承包給村民經營,不僅解決村裡老人們的吃飯問題,也解決了在外務工子女們的后顧之憂。村民自願捐資,彌補食堂的經營不足,同時,在優先滿足老人就餐需求的同時,亦可對外經營。
在這個近200平方米的食堂裡,80歲以上的老人一日三餐均免費,75歲至80歲之間的老人一天僅需3元錢,60歲至75歲的老人,一天隻要5元錢。
“理事會負責監管,確保村民捐款專項用於村裡老人的一日三餐。食堂價格實惠,承包者每年也有一部分經營收入。三年多來,幸福食堂經營運轉非常平穩。”柏林寺村婦女主任郭莉說。
聚焦村民物質生活和精神需求的靶心,在積極推進養老、郵政快遞、家庭醫生等公共服務進塆組的同時,以紅星之家為陣地,開展文化娛樂活動和文明評比。
4月29日,紅安縣高橋鎮程河村程河灣紅星之家傳出陣陣熱鬧的鼓樂聲。由灣裡留守婦女和老人自發組建的腰鼓隊、舞蹈隊和鑼鼓隊正在這裡排練。
62歲的吳丹感慨萬千。4年前,她患急性心肌梗塞做了心臟搭橋手術,前年丈夫又不幸摔傷,落下殘疾,接連的打擊讓吳丹整日郁郁寡歡。今年3月,她在姐妹們的勸說下加入了腰鼓隊,丈夫每天風雨無阻騎電動車接送她排練。現在的她,不僅身體好轉,心情也漸漸開朗起來。
紅星之家的牆上挂著學子榜、創業榜、衛士榜、新風榜等榜單,考上大學的孩子、創業致富的村民、孝敬老人的好媳婦、當兵入伍建功立業的年輕人均可通過評選上榜。
“村民議事、塆組群眾大會、紅白喜事、春節團拜會都在這裡舉行,文明榜單潛移默化激發了程河灣尊師重學、孝老愛親、創業就業、入伍光榮、勤儉節約的新風尚,村裡抹牌賭博、扯皮打架、好吃懶做、不務正業的現象基本沒有了。”程河灣組長張波說。(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泉 通訊員 張發喜 張朝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