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工商學院:精准服務促就業 校企協力搭“鵲橋”

學校副校長趙北平為學生做就業主題講座。李若源攝
“求職不到兩個月,我就收到了10多家高科技公司的offer,身邊的小伙伴們也紛紛找到心儀的工作。”近日,武漢工商學院微電子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生燕帥順利入職深圳某微電子科技公司,沒多久便開始參與設計一款STM32芯片產品。
在他看來,這源於學校暖心又給力的舉措,讓適宜自己的工作找得到、技能用得上、崗位干得好。
“一對一”全程服務紓解就業痛點
“我是在培訓中了解到IC設計、版圖設計、測試等就業方向的特點,由此確定了職業發展方向。”燕帥說,今年學校專門為不同學院的畢業生舉辦個性化、專業化招聘會,還定期舉辦就業培訓會,講解行業知識,指導畢業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提升就業技能、面試技巧,滿滿的都是“干貨”。
“不僅要在育人一線,也要在促就業的第一線”,校黨委書記劉生元介紹,學校將就業放在整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系統工程中統籌,全員、全域、全時、全程做好就業服務,進課堂、進企業、進雲端、進班會、進宿舍,開展“一站式”全程服務,“滴灌式”個性指導,“清單式”困難幫扶,促進畢業生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學校落實院校兩級“一把手工程”,向全體畢業生公開校院兩級就業工作負責人的手機號碼,有問必答,形成了校院領導、系主任、專業老師、輔導員的就業服務網,從求職解惑、政策咨詢、簡歷制作到崗位推薦、面試指導等,每一步都有老師一對一就業服務和關懷鼓勵,尤其是針對就業困難學生,制定了專門的工作台賬,一生一策,一生一卡。
學校的湖北省高校職業生涯咨詢特色工作室“靜思工作室”組織專題培訓,為畢業生提供職業生涯規劃咨詢和團體輔導,提升求職內驅力﹔學校收集畢業生就業需求,定向邀約企業,開展大型線上線下招聘會11場,提供崗位超5萬個﹔開設就業“選修課”,開展求職技能培訓19場、就業技能培訓班3期,提高畢業生崗位適應度和求職競爭力﹔各學院還組織了多次專場招聘會,如人工智能學院聯合某人力資源全生命周期網絡服務商為畢業生一對一推薦崗位,同時精准向對口企業推送學生簡歷,搭建雙向“鵲橋”,畢業生去向落實率比去年同期提升27.26%。
“點對點”精准對接打通就業堵點
“一個都沒落下,我們兩批到藥明康德公司實習的同學都順利通過了考核,被正式錄用。”學校生物制藥專業學生李千在畢業生實習就業雙選會上,分享了自己的喜悅。
根據學校的“3+1”人才培養方案,李千和同學們去年7月來到這家全球知名藥企開展畢業實習,參與項目實驗與研發。“今年有25名畢業生與藥明康德公司簽訂了三方就業協議,較去年幾乎翻了一倍。”學校生物制藥專業系主任陳卓介紹,今年校企進一步深化融合度,由企業導師命題指導,畢業生依托真實項目進行畢業設計,既做出了高質量的畢業論文,也服務於企業的實際需求,實現了從校園到職場的華麗蝶變,“就業直通車”行穩致遠。
學校校企聯動促就業的力度和深度不斷拓展,與200多家國內知名企事業單位產教融合協同育人,計算機與自動化學院2018年起“引企入校”,學生足不出戶參與企業項目,積累了豐富實戰經驗,成為深受用人單位歡迎的“香餑餑”,學院2022屆畢業生已全部落實畢業去向﹔物流學院長期與中遠海運集裝箱運輸信息服務有限公司開展校企聯手促就業,今年又有8名畢業生通過專業綜合實習成功入職。
“面對面”暖心扶持破解創業難點
在學校首屆“創業精英班”結業路演中,全部14名學員均表現優異,創辦了屬於自己的公司。其中,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畢業生李金偉和3名同學創辦了武漢百創拓維網絡科技公司,各項業務已走上正軌,團隊成員增至15人,銷售額突破200萬。
“我們最大的難點是缺乏創業經驗,學校為我們開設了創業項目選擇、合伙人選擇及公司創建、初創企業營銷、資源整合等課程,”李金偉感慨說,“創業導師、校友經常為我們出謀劃策、指點迷津,讓我們少走了很多彎路。”
這個畢業季,學校副校長趙北平已經面對面為畢業生做了就業創業主題講座近10場,在他看來,就業工作是一項有溫度的工作,要懷著對每一名學生負責的初心促就業。
學校建有1萬多平米的湖北省大學生創業孵化示范基地,入駐團隊均可享受房租、水電費全免和專業老師指導。學校就業創業指導中心主任金學武介紹,作為教育部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學校探索出了一條頗具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之路,通過深化專創融合,開展創業訓練營、創業項目孵化、創業精英班、創業校友服務等多種形式促進創業、帶動就業。
學校這片創新創業的沃土,每年都會涌現出大批像李金偉這樣的學子。近3年,學校立項資助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300余個,孵化大學生創業團隊92個。培育出“湖北省網絡創業排頭兵”李義凡等創業典型,李義凡團隊一年的銷售額超6000萬元,今年又有5名畢業生入職他的創業公司,累計帶動學校學生就業達45人。(孫歡歡、彭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