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中線渠首地,有支水上護林隊——
在丹江口水庫守護一草一木

“開船啦——”天蒙蒙亮,丹江口水庫河南淅川境內的水面上,伴隨著發動機的轟鳴聲,一艘小船緩緩劃開水面,駛向前方的南陽市太子山林場。小船上的護林員,屬於河南省唯一的水上護林隊——太子山林場護林隊。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位於“出水口”的太子山林場,是丹江水流入主干渠前的生態屏障。40多名護林員、47年堅守,植樹、護林,守護著這裡的一草一木。
“這山林裡隱隱約約的小道,都是我們踩出來的”
清晨,陳人范一覺醒來,剛剛5點。幾十年來,他每天都會在這個時間准時醒來。煮碗玉米粥、熱個白饅頭,簡單的早飯過后,他拿起柴刀、鋸子,匆匆趕往1公裡外的碼頭,啟動小船,與同事們一起巡山護林。
“護林要趁天光。不同季節巡護時間不同,一切以天光為准。夏天亮得早,就早點出發﹔冬天亮得晚,就晚些行動。”陳人范介紹,消除火災隱患、防止濫砍盜伐、預防森林病害,是日常護林的主要工作。
22平方公裡的太子山林場,形如一隻張開的巨手伸進水庫,形成了五道湖汊。由於山路崎嶇難行,兩山之間要繞道幾十公裡,護林隊巡護隻能借助船隻。
船在山腳停下,波浪拍打著岩石,水流嘩嘩響。護林隊員跳下船開始巡山。上山沒有路,他們隻能沿著陡峭的山坡艱難攀爬,陳人范、楊俊將、陳人忠三人雖年過半百,但氣不喘、腿不軟。陳人范說,太子山林場共有6個林區,每次聯合巡山,一天隻能巡兩個林區。多年來,他和隊員們每次都要走20多公裡山路。“這山林裡隱隱約約的小道,都是我們踩出來的。”陳人范說。
臨近中午,大家席地而坐,吃著自帶的熟雞蛋、包子之類的食物。陳人范介紹,有時天黑前巡護不完,晚上便在船上過夜。
站在山頂遠眺,莽莽太子山林場一望無際,古木參天。偶爾的幾聲鳥鳴,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靜。
“硬是用鐵鍬和鎬頭,把荒山‘繡’成了林海”
郁郁蔥蔥的太子山林場,是幾代人青春奉獻的結果。“47年前,這裡到處是荒山禿嶺,一群20歲出頭的護林青年,背著帆布帳篷、草墊來到這裡,在幾十年裡,硬是用鐵鍬和鎬頭,把荒山‘繡’成了林海。”陳人范介紹。
1975年10月來到太子山的楊俊將,當時隻有18歲,是林場首批護林員之一。如今,65歲的他已兩鬢斑白。“說是護林員,全是光禿禿的荒山,護個啥?其實是來造林的。”楊俊將回憶,沒有田、沒有路、不通電,連吃水、吃飯都是難題。吃水,得用扁擔去二三裡遠的水庫邊上挑,走在坑坑窪窪的山路上,挑回來水洒了一大半﹔米、面、油、鹽,得挖些藥材,徒步20多公裡山路,去相鄰的湖北省丹江口市換,往返一趟得一整天。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楊俊將和隊友搭起茅草棚,開荒近10畝,種植玉米、紅薯和花生,扎根造林。
1984年從部隊轉業來到林場的陳人忠,當時隻有23歲。他說,在石頭山上栽樹,首先要解決土和水的問題。當年不知用壞了多少把鎬、锨,好不容易把石頭縫鑿成了一個個坑,還得肩挑人抬,一袋一袋往山上搬運泥土﹔沒有水,他們在山上圍堰,用木桶和陶罐從山下抬運。為確保苗木根部培土不被雨水沖走,他們還從山下將一塊塊石頭扛上去,在每棵樹苗的根部壘起月牙形圍擋。
為了增加樹苗根部的儲水能力和土壤肥力,陳人忠還發明了“底肥栽苗”法,即樹坑挖深,坑底放入適量腐熟的落葉雜草,用泥土封蓋、壓實,在上面栽苗培土。“一來保墒抗旱,二來能讓肥力緩慢持續發揮。”陳人忠說,這種方法雖沒啥技術含量,但不花錢,又實用。
當年親手栽種的鬆、柏、櫟樹,苗木隻有手指那麼細,如今長得比臉盆還粗。已進入花甲之年的楊俊將、陳人范、陳人忠等,放心不下他們當年親手種的樹,依然守護著這片林子。“山上種棵樹不容易,幾天不上去看看,就想它們。可一來到林場,渾身來勁,就又不想走了。”陳人忠說。
“一旦發現盜伐,堅決斗爭到底”
位於太子山林場老場部的三間平房,是荷枝的家。
荷枝說,丈夫一大早就巡山去了。端上一些山核桃,荷枝回憶起剛嫁到林場的那一年。1993年,荷枝嫁給了護林員張端峰。除夕,她把飯菜都端上桌了,山上的樹林著了火。張端峰披上衣服就出門了,她也不知道怕,披著嶄新的衣服就跟著上山。先是砍樹枝扑火,后來用衣服扑,再后來又拿刀拿鐵锨砍出來一條隔離帶。
“除了防火,還得防盜伐。”75歲的尚鎖牛也曾是太子山林場的護林員,已退休多年。他說,過去盜伐木材的情況比較多,“一旦發現盜伐,堅決斗爭到底。”
“走,到‘秋娃嶺’看看!”陳人范說。這是位於豫鄂兩省交界處的一座山嶺。交界線上,是一堵幾公裡長的石牆,如今已是殘垣斷壁。陳人范介紹,“秋娃”名叫趙好秋,是第一代護林員。1975年,23歲的他來到林場,為保護山上的重點撫育林區,他花了3年時間用石頭壘起幾公裡長的分隔帶,防止牛羊進去啃咬。常年巡山,風餐露宿,積勞成疾,他不到50歲就長眠在太子山巔。附近居民把他以前管護的山嶺稱為“秋娃嶺”,以紀念這位護林員。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在47年的歲月裡,40多名護林員,在這片22平方公裡的荒山上,種下片片綠林、管護座座青山,林場森林覆蓋率從不足30%提升到現在的92%,活立木蓄積量從2.5萬立方米增長到現在的10萬立方米以上。他們將青春化作蕩漾的林海,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構筑起生態淨水屏障。
《 人民日報 》( 2022年07月14日 1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