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三峽
湖北許家沖村:闖出三峽移民的鄉村振興路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許家沖村全景。人民網 周倩文攝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太平溪鎮許家沖村緊鄰三峽大壩,被譽為“壩頭庫首第一村”,其距離三峽旅游景區壇子嶺僅1公裡,擁有獨特的旅游區位優勢。
許家沖村移民“雙創”示范街。人民網 周倩文攝
近來年,許家沖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該村不斷創新旅游發展模式,提升旅游品質,扶持當地傳統手工業,引導村民發展民宿、農家樂,建成移民“雙創”示范街,越來越多的庫區移民持續增收致富。
如今,許家沖村旅游相關產業蓬勃發展,鄉村振興事業蒸蒸日上。2021年全村經濟總收入9280萬元,帶動移民就業700余人。
黨員公約“升級”提升鄉村振興聚合力
在許家沖村黨員群眾服務中心,悠揚的漁鼓調再次響起。一張紅色的《黨員公約》放在醒目的位置。
《黨員公約》手繪牆。人民網 周倩文攝
“《黨員公約》起初是為了解決搬遷后土地糾紛、鄰裡關系復雜等矛盾和問題,但如今內容已發生了變化,現行公約是開門定約,最大限度調動各方積極性,引導村民線上線下參與制定。”許家沖村黨支部書記望作戰介紹,“《黨員公約》每唱一遍,就像念一遍‘緊箍咒’,哪些村民人產業還要再扶一把,哪條路破損了要去修,哪些項目要繼續謀劃,唱好一首歌就要干實百件事,把唱出的承諾一一落到實處。”
近年來,許家沖村不斷加強支部建設,將“黨員公約”由少數黨員的“獨唱”變成全村人民的“合唱”,創新“三約三引”支部工作法。“黨員公約”引領黨員擔當有為、當好表率﹔“村規民約”引導村民崇法向善、同心同德﹔“共富合約”引聯社會組織興業富民,為實現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促進鄉村振興凝聚合力。村民說,村裡生活一年比一年好,都是支部、黨員頭帶得好。
組織移民技能培訓,促進移民就業增收
大壩建在家門口,安穩致富靠雙手。許家沖村先后多輪次開展餐飲民宿(農家樂)營銷管理、茶葉種值與加工管理、市場營銷、電商、廚師等熱門就業技能培訓,共培訓835人次。培訓后移民就近就業達200人以上,出村務工362人,自主創業112人。
村民望運平興辦雙獅嶺茶葉專業合作社,年生產加工銷售茶葉160多萬斤,安置固定就業88人,季節性就業人員達400多人。移民韓慶紅搭乘“繽紛四季、相約夷陵”鄉村游東風,開辦“韓家大院”農家樂,帶動周邊移民快速發展旅游商貿業。
村裡的手繪牆。人民網 周倩文攝
該村通過引進大企業,發展小企業。成功引進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蕭氏集團、省級農業龍頭企業龍峽茶業集團、許家沖鄉村旅游發展公司等龍頭企業,成立村級合作社經濟組織,發展個體工商戶3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家、家庭農場2家。通過集體土地流轉、資產出租收益,村合作社自營收入等方式,盤活了存量資產,拓寬就業渠道,增長集體收入。接待調研學習人員年均達8萬人次、游客1.2萬人次,集體每年增收20多萬元。
多元產業融合走出致富新路徑
“這兩年村裡變化很大,以前我們還是一個隻有200平方米的小作坊,現在,我們的車間已經擴大到1200多平方米,產值翻了十倍。”談起村裡這些年來的新變化,繡女工藝品專業合作社創始人謝蓉言語中透著欣喜。謝蓉是三峽庫區的第一批移民,隨著三峽工程的完工,不少人紛紛外出打工。謝蓉不甘心就此賦閑,一個大膽的想法在她心中萌發。2012年,謝蓉獲得了婦女創業小額擔保貸款的支持,組織一起跳廣場舞的姐妹們組建宜昌繡女工藝品專業合作社,從此走上了創業之路。
謝蓉正在繡牡丹花。人民網 周倩文攝
謝蓉牽頭組建宜昌繡女工藝品專業合作社,之后又成立宜昌沁邑民俗文化有限公司,用手繡+艾草+棉麻的生態特色文化理念,創立“三峽·艾”特色品牌,傳承峽江繡藝“牽花繡”、發展手工刺繡產品。
目前,當地有百余位壩區移民婦女成為專業繡娘,每人每年增收平均可達三四萬元。“我們這的繡娘大多都是家庭婦女,他們可以一邊帶娃一邊制作刺繡產品,時間自由又可以補貼家用,所以大家很認可這種模式。”
在許家沖村茶葉企業的電商直播間裡,企業負責人望華鑫出鏡泡茶,向網友推薦家鄉的綠茶。
通過互聯網,串起茶葉產業鏈,蹚出電商銷售新路子。她說:“希望通過不斷豐富‘觀、採、制、品、學、宿’茶旅融合產品,助力許家沖村打造茶旅‘新干線’,持續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搬遷之初的許家沖村,由於土地等生產要素缺失、經濟來源不穩定,許多村民都選擇外出務工。如今許家沖產業發展實現新突破,農文旅融合迎來新機遇。茶產業、民宿旅游服務業、農機制造業正呈現交叉融合發展態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