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資訊

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水利建設者和接班人

2022年10月09日09:46 |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小字號

在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70周年華誕之際,該院“江河十年新變化 青春獻禮二十大”大學生社會實踐隊前往六省九市,深刻體悟黃河、長江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受到社會關注。

“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堅持‘四個面向’,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學院,把服務國家作為最高追求。這是我們辦院的初心。”該院黨委書記如是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該院守正創新,踔厲奮進,激流勇進,譜寫了一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壯歌。

把立德樹人作為辦院的根本任務和檢驗標准

“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的成效是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准。”這是該院黨委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如何發揮黨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如何保証正確的辦學方向?學院黨委建立了四級聯動、五會貫通工作機制,打造了高密度黨建培訓體系。學院黨委、黨總支、黨支部每月都會開展理論學習討論交流,創新理論武裝自己,並結合實際推動工作。

該院11個黨委委員中有8位國字號人才,5個教職工黨支部書記全是學術骨干、學術帶頭人。通過嚴格落實“雙帶頭人”制度,建立了一支專兼結合、高素質的黨建隊伍,助推了黨建+隊伍、黨建+教學、黨建+科研、黨建+實踐工作模式的高效運行,將黨建與中心工作相融合,為學院高質量發展提供組織保障。最近,該院黨委獲評“湖北省高校黨建工作標杆院系”。

一位教職工黨支部書記講黨課時說:“爭做時代新人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講好中國水利水電故事。” 一位學生思政導師在交流會上說:“要以培育博士生宣講團、博士生基層服務團成員等方式全面提升工科生綜合素養。”通過啟航、導航、引航“三航”工程、“鑄魂”工程“、旗幟”工程等舉措,學院強化了黨建在組織育人中的引領作用。1個教職工黨支部入選“全國黨建工作樣板黨支部”,1個離退休教職工黨支部獲評湖北省示范黨支部。

今年9月,中國科學院院士夏軍以《流域智慧管理與長江模擬器研發:系統科學思維與實踐》為主題,為工科試驗班本科新生講授開學第一課,助力學子點燃專業夢想。這是學院實施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工程的舉措之一。學院強化教學教育改革,加強一流專業、一流課程、一流教材和一流課程團隊建設,開展大類培養、課程思政,拓展學生出國交流和聯合培養。4個本科專業入選教育部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響應“雙碳”戰略率先在全國水利院系開設智慧水電實驗班和水碳循環與碳中和實驗班。獲批國家“雙一流”課程、首批國家級線下一流本科課程1門,上線MOOC課程7門,2本教材獲國家優秀教材獎。10年來,學院學生每年獲省部級以上表彰100余人次,2個研究生黨支部入選全國高校“百個研究生樣板黨支部”,學生就業率、就業質量位居全校前列。

把突出世界一流作為一流學科和人才隊伍建設的導向

“學科和人才是‘雙一流’建設中最核心的要素,要堅持爭創世界一流的導向,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統籌推進、分類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該院領導班子在這一點達成了高度的一致認同。

一個學科就是一個凝聚資源的大平台。學院科學謀劃學科布局,注重凝練學科方向,構建良好學科生態系統,同時將學科建設與人才隊伍、科學研究等進行捆綁式建設。以水利工程國家重點一級學科為依托,結合水工程發展的現代理論技術體系開展世界一流水利工程學科建設,強調不同學科的交叉發展,積極推動傳統水利學科向智慧水利、生態水利和城市水利轉型升級。

10年來,水利學科在全國第三輪、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均排名第三位。2017年,“水利與土木礦業工程”學科群入選首輪一流學科建設名單。2019年,武漢大學工程科學學科首次進入全球前1‰,學院對其貢獻度排名全校第一。今年,水利工程學科入選第二輪“雙一流”建設學科,水資源工程學科“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位居全球第4位。

一流的學院、一流的學科必須有一流的人才。該院堅持引育並舉,筑巢迎鳳,以事業、感情留人,深入實施“全球招聘計劃”,以高水平學科平台和團隊培養和吸引一流人才。夏軍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郭生練教授當選挪威工程院外籍院士。入選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2個、教育部學科創新引智基地2個、湖北省創新群體5個。

目前,學院擁有兩院院士2人,973專家3位,國家高層次人才44人次。9人次在國內外重要學術組織擔任主要負責人,5人在國內外重要期刊擔任主編。

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寫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

“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這無時無刻不在激勵該院領導和師生員工。

面對新的國際國內科技形勢,面對“四個面向”的要求,該院負責人介紹說,學院以提升科研核心競爭力為目標,著力構建大平台,組建大團隊,承接大項目,凝練大成果,初步取得了好的成效。

該院搶佔先機,在國內高校率先成立智慧水業研究所、水碳循環與碳中和研究所等研究機構,整合研究團隊,激發科學研究活力。該院創新平台基地和學科交叉研究中心建設取得新進展,水資源與水電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兩次以良好成績順利通過國家評估。

開展有組織的科研,承擔重大科研項目,推進多層次的產學研合作取得新突破。學院貫徹新發展理念,圍繞國家水安全、能源安全、美麗中國建設等領域,瞄准“長江大保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雙碳”等國家重大戰略積極承擔國家重大項目。10年來,承擔國家級重大重點項目課題近300項,年均科研經費約1.3億元,位居學校院系前茅。

夏軍院士和其團隊從2019年初開展長江經濟帶干流水環境水生態綜合治理與應用研究,提出了“長江模擬器”的概念和技術設想,建立長江流域水系統綜合模擬平台,為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提供科學支撐。2021年6月,由中國科學院與重慶市政府共同建設的長江模擬器戰略合作協議在重慶簽約,“長江模擬器示范基地”同時揭牌。

該院教師聚焦水電站安全運行與控制研究,建成了可變速抽水蓄能機組實証平台。

今年9月,該院與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就進一步深化科技創新及清潔能源領域合作、共抓長江大保護等工作進行了交流。該院還與中國電力建設集團、國家能源集團、中國長江三峽集團、長江設計集團等大型企業簽訂了合作關系。2021年,該院牽頭建設的水安全研究院上榜全球最佳水資源安全研究智庫,是此次入選的水資源領域兩家中國智庫之一,其提交的多份咨詢報告受到上級單位採用。

一批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原創性科技成果涌現。10年來牽頭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參與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獲得省部級獎勵130余項。在國際水利權威期刊發表SCI學術論文近2000篇,其中2021年ESI高被引論文21篇。參與建設“長江三峽樞紐工程”項目,為三峽工程全面發揮了防洪、發電、航運和水資源利用等綜合效益提供了技術支撐,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夏軍院士主持完成的“流域徑流形成與轉化的非線性機理”項目,突破了地學水文學領域的重要科學難題,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把“一帶一路”打造成互聯互通國際合作新平台

“一帶一路”對國家而言互聯互通國際合作新平台,是合作之路、健康之路、復蘇之路、增長之路﹔對學院而言同樣是合作交流新平台,更是提升辦學水平、提高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的重要途徑。

今年7月,校內第一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水-糧食-環境關聯關系”教席落戶該院,將有助於提升水利工程、環境、農業學科的國際影響力,更好地發揮這些學科在服務亞太地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

“我們以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為契機,推動學院水利水電技術、人才‘走出去’,進一步拓展國際合作交流,建設世界一流的水利水電學科。”該院院長介紹說。

2017成立國際水利水電研究中心,與沿線國家簽訂合作諒解備忘錄、開展人才培訓、聯合辦學、科研合作、交流訪問。與安哥拉、津巴布韋、柬埔寨、老撾、泰國、緬甸、尼泊爾等國家的高等學府及研究機構進行了深入交流,與柬埔寨皇家金邊大學、津巴布韋大學等5所大學簽署了合作協議。為沿線國家培養了一批水電工程師,為水利水電工程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中國方案。獲批的國家重大研究計劃重點基金支持項目“瀾滄江非一致性徑流演變規律及驅動機制研究”有利於湄公河流域的經濟社會發展。

該院教師承接了厄瓜多爾國際大型橫向項目,參與建設了厄瓜多爾CCS(科卡科多辛克雷)水電站,8台機組總裝機容量140余萬千瓦,提升了學院在南美的影響力與知名度。

2020年,學院與尼泊爾加德滿都大學共建武漢大學喜馬拉雅水電研究中心,採取“合作研究+人才培養”的模式開展國際合作研究。搭建了全球首個水輪機泥沙磨損破壞試驗台,承擔了多項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為當地水電建設提供多項解決方案,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國際線上教學課程已有30余名研究生參與該學習。

目前,該院與18個國家和地區41所高校與科研機構開展了合作交流,在國際組織及期刊任職教職工高達95人次。10年來,與國際同行開展高水平的項目合作31項,舉辦了“變化環境下水文科學與水資源高效利用國際研討會”等10場有影響的國際性、區域性會議,與國外高校、研究機構聯合培養研究生118人。獲得國際獎勵8項,其中夏軍院士作為首位中國學者獲得國際水文科學領域最高獎“Volker獎章”,並榮獲第九屆國際水資源與環境終身成就獎。

70載薪火相傳,初心彌堅。立足於“兩個大局”,該院將進一步貫徹新發展理念,緊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發展潮流,肩負新時代高校使命,在爭創世界一流學科的奮斗中續寫新的華章。(龔文德)      

(責編:張沛、張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