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新聞中心

展示國家形象 傳遞時代精神(來自現場的聲音)

陳維亞
2023年08月24日08:2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從奧林匹克運動會到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以開閉幕式為代表的大型廣場表演藝術,成為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

  

  大型廣場表演藝術成為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從奧林匹克運動會到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以開閉幕式為代表的大型廣場表演藝術,融一系列視聽符號於富有感染力的敘事,傳播主辦城市乃至主辦國家的歷史文化風貌,展示國家形象,傳遞時代精神。

  我兩次擔任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開幕式總導演。2001年,第二十一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在北京舉行,這是我國首次承辦世界性綜合運動會,也是我第一次執導大型開幕式活動。22年后,再次執導成都大運會開幕式,日新月異的時代變化要求我們這些創作者以新的姿態、新的視點、新的方法,創新藝術表達、回應時代之變。

  大型廣場表演藝術如何體現中國風格?首先從傳統文化、地域特色中尋找靈感和創意。成都大運會的開幕式,追求中國風格、巴蜀風味、成都風情﹔廣州亞運會的開幕式,立足嶺南情結﹔北京夏季奧運會的開幕式,著力呈現中華文化。

  “太陽神鳥”作為成都大運會開幕式的創意源頭,貫穿整個開幕式。“太陽神鳥”的視覺形象彰顯中國人自古以來和諧包容、追求光明的精神品格,也表達對全世界大學生如陽光般燦爛溫暖的美好祝願。開幕式倒計時階段,場地上的投影刻畫出“太陽神鳥”的圖案,然后逐漸放光直到光芒照耀全場﹔最后的點火環節,大地上升起太陽圓盤,31名火炬手點燃聖火盤,騰飛的“太陽神鳥”點亮200米外的火炬塔……我們力求把這個意象做足做好。

  成都大運會開幕式文藝表演隻有15分鐘,相比北京夏季奧運會、北京冬奧會、南京青奧會至少半小時的表演時長,要短一些。我們力求“每一秒都不能白給,每一分鐘都要精彩”,將四川、成都的特色文化融入整個開幕式。運動員入場儀式中,古老織機編織“蜀錦”,光影“織就”一條“錦繡之路”,在成都大運會吉祥物“蓉寶”的陪伴下,113個大學生體育代表團依次入場。引導員手中的引導牌,由國家級非遺項目蜀繡傳承人郝淑萍繡制,運用中國傳統工藝紋樣回形紋和如意紋。約3000年歷史的金沙石磬、收藏於三星堆博物館的青銅縱目面具等都融入開幕式。

  廣州是嶺南水鄉,廣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因地制宜,把廣州亞運會開幕式“搬”到珠江的一個島上。經過改造,這個島如同珠江上一艘向著東方揚帆起航的巨輪,勇敢向著未開墾的海域進發。通過這樣的設計,一個有視覺沖擊力和情感共鳴度的表演呈現出來。

  太極拳是中華傳統武術的代表,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太極具有深層的寓意。北京夏季奧運會開幕式上,我們設計了“千人太極”節目,2008位演員用身體組成一個巨大的圓,形象詮釋天人合一的哲學內涵。

  從北京夏季奧運會到北京冬奧會再到成都大運會,高科技手段在故事講述和意境呈現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現代科技既是成都大運會開幕式展現表演的方式,也成為表演內容本身。為讓視覺效果更立體,我們用投影技術在場館地面設計了一個超大熒幕。為達到最佳投影效果,開幕式燈光團隊科學規劃了現場3000多台燈具的燈光布局,並通過燈控台編程進行集成控制。表演“青春活力”節目時,大學生們在陽光下奮力奔跑,展示本屆大運會18個競賽項目,他們的腳下是光電傳輸的數碼光影,高流明的投影和激光高度吻合,呈現絢麗的圖景。火炬手們手持的“蓉火”也充滿科技含量,為確保火炬在傳遞中“超長待機”,研發團隊融合航天技術中的燃燒方案,在火炬內部打造了一套熱管理系統,並通過優化燃料噴注、空氣摻混等方式減少燃料的使用量。凡此種種,都是在高新科技的支持下才得以完成。

  藝術創意最終要以表達時代精神為內核。成都大運會是青春的交融與相聚,追求夢想、奮力拼搏被有機融入整個儀式和文藝表演。開幕式以“成就夢想”為主題,金芒舞台、太陽圓屏、太陽神鳥點火盤、火炬塔以及倒計時、運動員入場式、會旗入場、文體表演、點火儀式等,都以“陽光”作為創意要素貫穿始終。“青春之光”節目中,石磬敲響,兩個大學生尋聲而去,青銅人遙遙指向遠方,畫面從遙遠的過去跳躍到現在和未來,一群借助威亞技術升空的青年舞者時而空中翻躍、時而盤旋上升,象征青年人勇立潮頭、向光而行的蓬勃朝氣。

  創排中,我一次次被參與開幕式表演的青年人的精氣神所感動,他們抓住這個機會,向人們展現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精彩、我們的夢想和我們的未來。在成都,大學生們排練完一身疲憊,我問他們:“你們累不累?”他們回答:“累!”我說:“那我們再來一遍好不好?”他們每次都會堅定地喊出:“好!”他們自信、瀟洒,用平和心態表達全世界青年人匯聚在成都追尋夢想的美好樣貌。從北京夏季奧運會到成都大運會,這始終如一的精氣神,一次次點燃了我們主創團隊的激情。

  大型廣場表演藝術匯聚著豐沛的藝術創造力和豐厚的時代信息量。伴隨我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不斷加深、對時代精神的呈現更加精准、對科技手段的運用愈加嫻熟,更多觀眾會在美的享受中產生心靈共振,更多動人的中國故事將傳之久遠。

  (作者為北京舞蹈家協會主席,黃競儀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3年08月24日 20 版)

(責編:王郭驥、張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