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裡的“大食物觀”(微觀)

最近一段時間,馬鈴薯生漿饅頭生產線、以鮮薯為原料的“土豆米”生產線,分別試生產成功。熱騰騰的馬鈴薯饅頭、香噴噴的馬鈴薯米飯上市售賣,引發業內和社會關注。
土豆化身中國人熟悉的主食模樣,這樣的創新,成為踐行“大食物觀”的生動案例。
長期以來,馬鈴薯多以鮮食蔬菜或油炸零食的身份出現在餐桌上,但這只能展現其營養價值的一小部分。馬鈴薯是富含多種維生素、礦物質、人體必需氨基酸和膳食纖維的全營養食物。比如,其維生素C含量高於多數蘋果,鉀含量甚至超過香蕉。把馬鈴薯作為主食產品進行產業化開發,對於改善國民膳食結構、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從促進農民增收的角度看,馬鈴薯也有十分獨特的價值。在中國西北的旱塬、西南的石漠化山區,多數作物難以種植,馬鈴薯卻能頑強生長。在甘肅定西,當地老鄉感嘆:“別的庄稼種不好,土豆就是我們的‘鐵杆庄稼’!”耐旱、耐寒、耐瘠薄,不與主要糧食作物爭奪寶貴的優質耕地,無需太多灌溉,馬鈴薯因而被稱為“鐵杆庄稼”。
近年來,我國馬鈴薯播種面積穩定在7000萬畝左右,產量多年穩居世界第一。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徐建飛表示,我國馬鈴薯70%以上的種植區域分布在脫貧地區,馬鈴薯在這些地方是重要的糧食和經濟作物。當前,我國馬鈴薯總產量的增加,已從靠面積擴張轉為靠單產提升。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新形勢下,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不能隻盯著某些品種或環節,而要著眼於從田間到餐桌、從生產到消費的全過程,尋找增量空間、提質潛力。作為一種傳統食物,馬鈴薯在世界各地已被研究出各式各樣的吃法,尤其以“大食物觀”來衡量,其開發潛力仍遠未窮盡。
在內蒙古烏蘭察布,馬鈴薯不僅被制作成澱粉、全粉、預制菜肴,加工副產物也“變廢為寶”。提取的馬鈴薯蛋白營養價值高、致敏性低,成為植物蛋白市場新寵﹔馬鈴薯渣被開發為膳食纖維補充劑或飼料,價值潛力被“吃干榨淨”,經濟效益更為顯著。
小小一顆馬鈴薯的“變形記”,給我們深刻啟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要將視野從有限的耕地拓展到廣袤的國土﹔必須依靠科技創新這個核心引擎,不斷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附加值﹔要大力促進食物新品種、新領域開發,也要注重以新技術、新思維讓傳統食物煥發新活力。
放眼整個自然生態系統,有效拓展食物生產空間邊界﹔以現代科技挖掘食物營養價值,助力群眾吃得更營養更健康﹔通過精深加工提升產品增加值,讓農民分享更多發展紅利……充分釋放一類類作物中蘊藏的能量,就能為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匯聚強大動能。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20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