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五名來自全國民政系統的代表與中外記者交流——

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權威發布)

本報記者 孟祥夫
2025年05月21日07:5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5月20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征程上的奮斗者”中外記者見面會,5名來自全國民政系統的先進集體、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代表圍繞“踐行民政使命  增進民生福祉”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

  心中有情,貼心服務——

  “32年的工作經歷,讓我深切地體會到,要照顧好這些孩子,需要愛心、耐心、細心、責任心,更需要有專業的技能和知識。”先進工作者代表、北京市兒童福利院醫務科科長黃會青說。她努力鑽研業務,帶領團隊攻堅克難,認識並診斷罕見病,在孤殘兒童疾病診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黃會青和團隊為孩子們定制個性化康復方案,日復一日地陪伴他們康復,讓一個個“折翼的天使”插上“隱形的翅膀”,更加獨立自強地奔赴美好人生。

  “我們相信,隻有在社會化、人性化、專業化的協同配合下,才能讓老年人的生活充滿尊嚴、擁有更多可能性。”勞動模范代表、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社會福利院護理組長邱麗芸工作12年來,服務了院內500多名老年人。她和團隊為長期臥床的老人洗衣、擦身、喂水、喂飯,為輕中度失能、失智的老年人制定康復計劃,陪他們開展康復訓練、聊天、活動。為了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福利院還舉辦了老年大學,開設書法、美術、非洲鼓等課程,組織老年人外出、郊游,鼓勵他們參加社會活動。

  每年策劃40多場個性化主題的頒証活動,舉辦全市首個百人集體婚禮,設立同心圓輔導室……先進集體代表、上海市閔行區婚姻(收養)登記中心主任聶晶和同事們用貼心的服務贏得了群眾的贊揚。

  婚姻登記新政實施以后,如何讓“全國通辦”更好落地?聶晶介紹,他們對1950年以來的歷史婚姻登記數據逐條進行了篩查、補錄、核校,為“全國通辦”提供了有力數據支撐。同時,通過民政部、上海市的相關信息系統,實現了婚姻檔案的異地查詢和調檔。

  “實行‘全國通辦’后,為更好服務來自五湖四海的新人,我們加強對婚姻家庭輔導師的培訓,提供更加豐富多元的婚姻家庭輔導。”聶晶說,他們也給新人提供個性化頒証、非遺體驗等活動,增強他們的體驗感和幸福感。

  心中有責,擔當作為——

  “稻谷的根扎在泥土中,社會救助工作者的根就應扎在群眾中。”先進集體代表、陝西省延安市甘泉縣社會救助服務中心副主任李曉霞已從事社會救助事業23年,“我的職責和使命就是服務好每一位困難群眾,讓一項項惠及民生的救助政策落地見效。”

  李曉霞和同事們根據困難群眾的實際需求,融合相關部門46個救助項目和資源,建立了“融救助”綜合研判機制,讓有困難的群眾得到最大化救助。同時,採取“大數據篩選+鐵腳板摸排”模式,線上借助陝西省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台、“陝西民政通”和“甘泉融救助”信息平台,線下依托71支快速響應服務隊以及縣—鄉—村三級社會救助服務窗口,構建起了較為完善的社會救助對象主動發現機制,讓救助工作更及時有效。

  “在優化救助流程方面,我們將健全完善‘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機制,簡化申請手續、優化辦理程序,讓困難群眾少跑腿、多受益。”李曉霞說。

  在先進工作者代表、山東省菏澤市救助管理站站長吳波看來,救助工作是托底線、救急難、保民生的基礎性工作。“每當看到受助人員入站后有可口的飯菜吃,生病后可以得到及時醫治,尋親成功后與家人相擁而泣的情形,我就感覺到付出都是值得的。”吳波說,在一次次救助工作中,他找到了工作的價值和意義,更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責任。

  這些年,吳波和同事們創新推行全市流浪乞討人員信息市級統籌管理,構建市縣鄉村四級聯動救助網絡,年均救助流浪乞討和臨時遇困人員700余人次、護送返鄉300余人次。同時,他們開展街面巡查、站內照料,聯合衛健部門為受助人員提供及時醫治醫療,設立臨時救助點和快速反應機制,方便受助人員就近就便受助。

  吳波相信:“只要我們肯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我們就一定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業。”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21日 04 版)

(責編:王郭驥、張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