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和人工智能一起成長(微觀)

閆伊喬
2025年05月21日08:0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集聚更多優質資源,創造更好的環境和氛圍,為更多青少年提供人工智能體驗、學習、探究、實踐的空間,助力每一顆充滿想象的種子生根發芽

  

  前不久,湖南懷化一名小學老師用人工智能技術為同學們生成“未來職業照”,相關視頻在社交平台迅速走紅。台上,“宇航員”“科學家”等手捧照片,笑得無比燦爛﹔台下,同學們歡呼雀躍,“哇”聲一片……不經意間,人工智能技術已進入日常生活、融入教育過程。

  成長於互聯網時代,許多青少年在學習和生活中常常與人工智能技術“打交道”。如何引導他們正確看待和使用人工智能技術,成為學校教育需要正視的新課題。

  早在2017年,國務院就印發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去年底,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於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明確到2030年前在全國中小學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不久前,《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學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正式發布,旨在科學規范推進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與此同時,北京、廣州等地紛紛出台具體舉措,探索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實施路徑。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持續演進,相應的知識飛快更新。在中小學課堂上開展人工智能教育,要關注前沿進展,但更重要的是不斷提升課程專業化水平,讓學生在科學合理的框架下學習,對這一領域形成正確認知。

  面向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學生,開設的課程要有針對性。比如,對小學生可以通過直觀和互動的方式開展啟蒙教育,初中生需要深化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理解和應用,高中生則可以更多關注基本理論和前沿應用。

  與此同時,要加快開發適合中小學生的人工智能教育資源,提升相關課程教師的專業素質。北京面向全市中小學教師實施“百千種子計劃”,從通用技術、科學、數學等學科遴選有興趣、有基礎的教師﹔遼寧推出教師與人工智能協同“雙師課堂”等試點應用,將人工智能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養評價體系……用好校內校外資源,壯大專業教師隊伍,加強共建共享,推動優質資源跨山越海,方能使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學生都享有更好的學習條件,共同在人工智能教育中收獲成長。

  讓人工智能教育跟上時代發展步伐,還有一個重要方面不容忽視,那就是引導青少年在人工智能運用中養成正確的倫理意識、強烈的創新精神與社會責任感。人工智能功能強大,可以輔助學習,激發探索和創新精神,也可能被一些人用來“抄作業”“找答案”,淪為作弊手段。這個問題無法回避,只能積極應對、努力找到解決之策。強化家校協同,把握好人工智能使用的限度和方法,引導學生正確處理人與技術的關系,才能讓人工智能成為青少年成長路上的良師益友。

  人工智能,注定將對青少年和教育產生深遠影響。讓更多青少年從正規渠道接觸和學習人工智能知識,他們才能更好地應對科技浪潮帶來的挑戰。這場教育變革已拉開帷幕,我們要做的是,集聚更多優質資源,創造更好的環境和氛圍,為更多青少年提供人工智能體驗、學習、探究、實踐的空間,助力每一顆充滿想象的種子生根發芽。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21日 05 版)

(責編:王郭驥、張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