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黃陂一中學子“為國家所需,貢獻自我所能”

6月25日,高考成績揭曉,武漢市黃陂區第一中學提供的數據表明,高三(15)班高考平均分達635分,其中640分以上學生10人。在填報志願的關鍵時刻,教室裡洋溢著青春的報國熱情,學子們紛紛結合國家所需、行業前沿與個人志趣,規劃未來方向。
“我准備報考微電子科學與工程專業,投身人工智能或芯片研究。”“我選擇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新質生產力呼喚更多工程師。”同學們熱烈討論著。班主任胡文斌老師一邊在班級群解答志願填報疑問,一邊深情回憶三載師生情誼,既有桃李芬芳的喜悅,也有離別的不舍,更有殷切的期待——他相信,無論學子們未來身在何方,都會踐行“為國家所需,貢獻自我所能”的班級共同目標。
在高三(15)班,學習的目標始終超越“考名校”的單一維度。胡文斌老師認為,成才的關鍵在於能否為國家發展創造更大價值。三年來,每周的班會課雷打不動,內容聚焦祖國科技發展、家鄉建設成就,引導學生深刻領悟“為民族復興而讀書”的時代內涵。高一入學時,每位同學都曾寫下“致三年后自己的一封信”,明確奮斗目標﹔今年2月,這些信件重回主人手中,學生們初心未改,信念愈堅。
明確的目標激發了學習的內生動力。該班不僅重視理想信念教育,更注重科學思維方法的培養。據高考取得681分的熊子燁同學介紹,班級學習有兩大特點:一是重基礎,教師對課本知識、定理的講解深入透徹,注重思維過程的推導與展示﹔二是重落實,每日保証充足的自習時間(至少兩節),鼓勵學生自主探究、深化理解、靈活運用知識。
胡文斌表示,面對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飛速發展,教育的核心在於培養能引領未來的創新型人才。“我們不僅要提升解題能力,更要幫助學生掌握科學思維方法,這既是扎實掌握知識的關鍵,更是未來投身科研、服務國家的基石。”班級常態化組織學生強化基本概念理解、定理推導,並通過“生活中的化學”“語文寫作大賽”等學科競賽,激發學生觀察生活、運用知識的熱情,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
三年來,師生堅持共同參與大課間跑步鍛煉,運動會上踴躍拼搏,“好身體、好未來”的理念深入人心。勞動教育同樣扎實,班級責任區整潔有序,木蘭山遠足、勞動實踐基地的烹飪與農事體驗,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這些活動讓我們受益終身。”學生李遲爽深有感觸。
志願討論漸歇,胡文斌老師深情寄語即將遠行的學子:“同學們,高中階段圓滿收官,人生新篇已然開啟。願你們在大學深耕專業,未來在服務國家的廣闊天地中,比比誰的‘貢獻分’更高,再得高分!”(殷望成)
(責編:周雯、張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