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余年》第二季劇本籌備中 大概率採用原班人馬

2020年03月28日23:19  來源:廣州日報
 

火得有道理

現代思維跟古代世界相碰撞

當《慶余年》被不同行業的專業人士紛紛關注時,當身邊的朋友紛紛自發推薦這部劇時,《慶余年》的火爆已經毋庸置疑。在網絡大IP改編不再是新鮮事的今天,《慶余年》是憑什麼火的呢?除了改編到位、表演精准、節奏把握得好等原因,還有重要的一點是,劇中大量現代思維跟古代環境碰撞處理得很自然,讓觀眾會心一笑。

《慶余年》講述了一個有著神秘身世的少年,自海邊小城初出茅廬,歷經家族、江湖、廟堂的種種考驗、錘煉的故事。按照小說設定,范閑是從現代穿越到古代,而劇版從熟讀古典名著的文學史專業學生張慶的一堂專業課切入,為了讓教授認可自己用現代觀念剖析古代文學史的論文命題,張慶通過寫小說的方式,進一步闡述自己的觀點。

緊接著,整個故事建立在“現代思維與古代世界的碰撞”這一戲劇沖突之上。這種古今碰撞,除了制造趣味笑點外,作為價值表達,也獲得大眾認同。

《慶余年》從言行舉止到思想,都站在范閑的現代人角度去拍攝。大量細節讓觀眾跟隨劇情輾轉於兩個時空。劇中玻璃、香皂、白砂糖等現代工業的產物以及“求更新”等當代詞匯屢見不鮮,范閑弟弟起名“范思轍”等諧音梗也同樣幽默。尤其是范閑相當具有自我意識的人生觀,“找到自己想做的事,為自己而活”,也在某種程度上展現出這部古裝劇的另類氣質。范閑還背“紅樓”、斗唐詩,讓人代入“考試看過答案”並對其他考生進行智商碾壓的快感。

導演孫皓認為,幽默感來自角色的性格和經歷,“硬去搞笑,觀眾是不會笑的”。

但是,故事本身是嚴肅的,傳達的價值觀是嚴肅的。范閑看到母親留下的碑文之后,決定用現代思想改造世界,加上劇情裡傳達的愛情觀、家庭教育等,都讓觀眾深有同感。

(責編:張雋、關喜艷)

微信公眾號
有多少事非得總理說了才能解決?
近來,還有許多事情記挂在總理心間,在他的敦促下也正逐步得到解決。但仍應反思:本應給群眾方便的事情,為何非得總理說了才能解決呢?
←掃描二維碼查看更多內容︱每日為您展現更多有料內容

視頻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