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榮昌折扇制扇手藝人李道良——

懷袖雅物 清風徐來(工匠絕活)

本報記者  常碧羅 攝影報道

2020年09月11日08:0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絕活看點】

  16道工段、145道工序,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榮昌折扇工序繁瑣,尤其考驗刀工,一刀偏差便前功盡棄……“80后”匠人李道良不僅繼承傳統技藝,掌握全套榮昌折扇手工技藝,更大膽創新,改良工具,打磨出一件件精美的折扇工藝品。

  

  “唰唰唰”,指尖握著竹片,刀鋒滑過,細碎的竹屑從掌中簌簌飄落,李道良(見圖)頭歪斜,眼緊盯,手指在扇柄的邊緣摩挲,足夠光滑﹔再揮動幾下扇柄,硬度合適!他終於放下手中的工具,露出滿意的笑……

  圓頭、短柄、長刀……兩米見方的工具台上,散落著十幾種不同樣式的刀。“做榮昌折扇,費刀工。”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榮昌折扇工藝復雜,背后是從取料到成扇的16道工段、145道工序。一般來說,兩個月方能成一扇。

  走進重慶市榮昌區昌元街道,樹林掩映處便是他的折扇工作室。一大早,記者走進工作室,卻沒看到李道良,原來他跑去“敲竹子”了。“向陽,脆生生。”竹林裡,李道良邊敲邊聽,選了竹子背回家,料頭就定了。

  快刀、割青、分片……隻見他拿起圓頭小刀,分割扇骨,在桌面依次排開。“不是每一片扇骨都能用。”李道良介紹道,挑扇骨最考驗眼力,要分析纖維走向、顏色、厚薄……扇骨不統一,即使扇面再好看,也稱不上榮昌折扇的精品。

  接下來,就是最難、最重要的工序——削扇心。“一把好扇骨,要兩頭寬、中間窄。”跨上長條凳,雙手拿起50厘米長刀,“咔嚓咔嚓”,幾刀下去,扇骨就有了弧度。尚未來得及細看,隻見他又換成了短柄刀,挨個打磨。魚尾、水波浪、花排、花瓶……扇片的形狀不同,但腰節必須一致。

  考驗一位折扇匠人,主要看刀工。“下刀要穩,稍微偏鋒,就得重做。”這門手藝,李道良從12年前開始練。最初半年,李道良不敢用好的竹料,每天拿著師傅做剩下的邊角料練習,一周能練廢幾千片扇骨。有時晚上吃飯,拿碗、捉筷,兩條胳膊都在發抖。“做扇子,就是手上功夫,沒啥子訣竅。”李道良笑著說。

  透過陽光,扇骨如玉,片片寬度不差分毫。折扇小,卻處處精巧。若要人拿著舒服,需要扇柄光滑,弧度適宜,分量相當。這全指著李道良的指尖技藝 “削紙口”。刀工不難,卻耗心力。每個竹片的紋理不同、形態各異,採用機械化處理,很容易損傷扇柄,這便需要折扇匠人手工打磨。

  學機械出身的李道良喜歡琢磨,“你瞧,這是我改良的‘馬腳’。”一把折扇開合自如,扇骨間距不差分毫,靠的就是如指甲蓋大小的“馬腳”。工作室裡,類似的模具不少,鑽眼、打磨、雕刻……在李道良巧妙的心思下,工具有了細微變化,讓成品折扇愈發精美。“模具只是輔助,關鍵在手。”

  敷上扇面,再按照扇骨寬度,一一折起。等到漆、刁、嵌、刻、燙花、小磨、鐵金、銀粉寫畫等技藝完成,一把折扇才算完工。“榮昌折扇以‘柔、輕’聞名。”李道良說,扇面如同水波,柔軟而有律動,靜坐室內,輕搖折扇,感受到徐徐而來的扇面清風。

  工作台上,模具、成扇、竹片……卻獨獨不見草圖,“折扇的模樣早已刻在腦子裡。”李道良面帶微笑,“靠手,更得用心。”

  起身握手道別,記者感受到他指間滿是老繭,幾個刀口剛剛愈合。“做折扇嘛,都是常事。” 李道良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一天不摸扇子就手痒,這輩子,我隻想干這個行當。”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11日 07 版)
(責編:張穎、關喜艷)

微信公眾號
有多少事非得總理說了才能解決?
近來,還有許多事情記挂在總理心間,在他的敦促下也正逐步得到解決。但仍應反思:本應給群眾方便的事情,為何非得總理說了才能解決呢?
←掃描二維碼查看更多內容︱每日為您展現更多有料內容

視頻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