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大廳,有一扇溫暖的窗(無影燈)

在北京很多三甲醫院的門診大廳,都能看到醒目的“老年人窗口”。這些窗口主要為不熟悉網上預約挂號的老年人提供現場挂號等服務,幫助老年人解決看病難題。
近年來,我國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智能化服務得到廣泛應用,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但是,我國老齡人口數量快速增長,不少老年人不會上網、不會使用智能手機,在就醫、消費、出行等日常生活中遇到不便,無法充分享受智能化服務帶來的便利。對於老年人來說,看病就醫是剛性需求。如果醫院裡“隻見機器不見人”,網上挂號完全替代窗口挂號,很多老年人就會無所適從,舉步維艱。
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也是今后較長一段時間我國的基本國情。家家有老人,人人會變老。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構建尊老敬老的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具體體現,也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數字時代屬於全民,不是某個特定群體的“專利”。對每一位社會成員都懷有溫情和善意,是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假如老年人成為智能化服務的“短板”,不僅會影響整個社會的幸福指數,也會讓數字技術帶來的“福利”大打折扣。
因此,我們必須精准對接老年人的數字需求,採取更為人性化、人文化、精准化的技術供給,讓老年人自由穿行在數字時代,共享智能生活。同時,在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務方面,也要給老年人提供多元選擇和替代方案,紓解老年人的“數字焦慮”,從而構建更具包容性的智慧老齡社會,讓每一個人都能順暢地擁抱數字時代。
近年來,我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實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難。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要求,堅持傳統服務與智能創新相結合。在各類日常生活場景中,必須保留老年人熟悉的傳統服務方式,充分保障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困難的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全國老齡辦開展“智慧助老”行動,計劃用3年時間,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共同努力,推動老齡社會信息無障礙建設,促進全社會推進適老化的改造和升級,提升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國家衛健委發布《關於實施進一步便利老年人就醫舉措的通知》,聚焦老年人反映突出的就醫問題,推出了便利老年人就醫的十項舉措,包括設立老年人快速預檢通道、提供多渠道預約挂號服務、優化線上線下服務流程等。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對於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具有積極意義。
數字時代是一個包容開放的時代。讓高科技多些人文溫度,是智能化服務的應有之義。傳統與現代、線上與線下、快節奏與慢生活之間,不是單選項,而是多選項。時代飛速發展,我們絕不能落下那些年邁的背影。為老年人多保留一些有溫度的窗口,讓每一位老年人都能生活得安心舒心,必將成為全面小康的生動注腳!
《 人民日報 》( 2021年08月13日 1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