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金南委員:將現行中學“地理”課改為“地球”課

人民網武漢3月8日電 (金雨蒙)“中學地理課包含了行星地球、地球的內部結構等明顯超出常規地理學范疇的內容。”日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教授童金南建議,將中學“地理”課改為“地球”課。
據介紹,我國中小學地理教學歷史始於清末“癸卯學制”,有格致、地理、博物等學科,包含地球科學內容。新中國成立后,小學階段有常識、自然、科學等,中學階段為地理,但早期的地理實質上就是地球科學。1979年,高中分設“地球科學”和“經濟地理”兩門課程,但1982年后又合並為“地理”,部分地球科學內容以不同形式貫穿其中。
隨著科技進步和學科發展,大量新知識走入中學課堂,近年中學地理中增加了地理信息系統等內容,但因為要減負,又從現代地理學角度逐步將一些非地理的地球科學內容減去。鑒於此,2013年3月,地學部多位院士、專家致信中央有關領導,呼吁將“地球科學基礎”納入中學地理課程,得到了教育部高度重視,並在2017年修訂的高中地理《課標》中得到一定體現,但實際上並未起到明顯效果,課程內容的組織仍保留經典地理學的學科思路,將很多地學基礎知識強行加入,未能融合貫通。且新加入的地學知識多數隻作為輔助學習知識,難以取得實效。因此,中學教學改革的核心應該是將地理學改為地球科學,重新進行教學內容組織。
童金南認為,將我國當前中學“地理學”課程改為“地球科學”。這在學理上更符合當前中學課程中的知識內容,在內涵上更貼合當代科學發展的基礎知識需求,在戰略上能更好地服務於“宜居地球、健康地學”建設,從地球系統整體的角度踐行生態文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發展思想和世界觀。
為避免受制於學科的內涵發展,建議中學課程名稱直接使用“地球”,主要介紹人類生存家園——地球的基本知識,包括地球的基本組成和結構、來龍去脈及規律,地球與人等基本知識和原理。其中小學和初中以客觀事實和現象及實踐觀察為主,高中著重時空動態分析和人地關系啟迪。希望教育部立即組織地學領域的相關專家開展研究,重新構建中小學相關內容體系,並與當前高校相關專業知識內容有機銜接,要針對當前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生態文明建設及小康社會廣大干部群眾對地學知識的基本需求,做好中小學知識規劃布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