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新聞中心

湖北:主攻種業“卡脖子”技術 增強“紙”變“錢”能力

周雯
2022年04月21日15:56 |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小字號

武漢一水稻秧苗培養基地。受訪者供圖

農以種為先。湖北省種質資源豐富、種業科研實力雄厚,在生豬、油菜、雜交水稻等特色種業方面優勢明顯。作為科教大省、農業大省,湖北如何利用優勢由“大”變“強”,攻關種業“卡脖子”技術?

為打好這場種業翻身仗,近年來,湖北高度重視種業發展,持續加大前沿技術攻關力度,在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積極探索解決好轉化“最后一公裡”的問題。

搭平台 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

全球首張水稻全基因組育種芯片、我國使用量最大的甜玉米品種、我國首個鵪鶉新品種……近日,記者探訪了武漢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以下簡稱“武漢國家農創中心”),這裡培育了一批標志性成果,一批“鄂字號”種子將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地頭。

在武漢國家農創中心展示的一批標志性成果。周雯攝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如今,水稻育種也有了“芯片”。中國種子生命科學技術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塊小小的芯片能容納成千上萬的水稻基因信息,用這塊芯片掃描、篩選,便可把各水稻的優良基因聚集到一個品種上。

此前,培育一顆高質量的水稻種子,往往要花費10年乃至更長時間,有了育種芯片后,這一過程已縮短一半。目前,這一技術已幫助近150個優質水稻品種完成培育工作,這些品種的種植面積,已覆蓋長江流域及華南地區主要水稻種植區域。

人才、平台、產業和要素的聚集,讓“中國種都”從這裡出發,產業發展迸發活力。2021年武漢國家農創中心種業全產業鏈產值已超過540億元,成為全國種業規模與聚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

“以市場化為導向的育種模式,是種業研發的大勢,須加強‘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在武漢高科集團總經理、高農集團董事長高尚看來,種業天然具有研發周期長、投入大、回報慢的特點,種源研發既要使用科技前沿技術,又需加強協同創新,打好種業“翻身仗”,必須整合多方力量緊密協同攻關核心技術。

好種子是怎麼培育出來的?種業基地、產業園區是重要平台。今年,湖北省委一號文件提出,大力提升育種創新能力,集中優勢資源,加快推進洪山實驗室、武漢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強農業科技支撐,完善“揭榜挂帥”等制度,推動解決一批“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難題。

湖北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省鄉村振興局黨組書記吳祖雲表示,要進一步放大湖北種業資源的比較優勢,整合資源、創新機制、集聚人才,盡快突破產學研用未能高效結合、重大突破性品種偏少、種業企業綜合實力偏弱等種業發展瓶頸。

武漢國家農創中心核心功能區。受訪者供圖

強支撐 增強由“紙”變“錢”的能力

種業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湖北是科教大省,有涉農院士14位,從事育種研究的院士團隊10多個、國家級專家400多人,省級以上農科重點實驗室和研發中心110家。

在洪山實驗室,科研人員正在進行水稻研究。華中農業大學供圖

湖北省種質資源豐富、種業科研實力雄厚,如何發揮優勢,打好種業翻身仗?去年挂牌成立的湖北洪山實驗室,聚焦生物育種領域,由華中農業大學牽頭聯合11家科研院所共建,聚合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9位院士等“硬核”力量。

目前,該實驗室啟動了“稻—鴨—蝦三不一精准”技術與效益研究及產業化項目,不打農藥、不施化肥、不用漁藥和精准餌料,力爭每畝產值達2.5萬元,讓稻田變“聚寶盆”。

扶優企業是打好種業翻身仗的關鍵一招。今年1月12日,武漢現代農業產業科創基金由武漢高科集團聯合武漢市農業引導基金共同發起成立,首期規模3億元,通過天使、風投、股權投資和並購等基金投資方式,重點對武漢農創中心內優質本土農企進行戰略投資,推動企業技術攻關、擴大產能、兼並重組、搶佔市場、上市融資,最終形成1-2家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現代農業旗艦品牌。目前,該基金已對10余家行業龍頭和“隱形冠軍”開展投前調研。

“基金設立的基本目標是發揮國有資本引領作用,實現政策導向與市場經營有機結合,通過市場化經營,重點投資於成長型農業產業化企業和農村發展項目,帶動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向‘三農’。”高尚說。

政策精准幫扶,激發種業發展活力。今年,湖北將爭取農業農村部追加4520萬元,加快共建湖北洪山實驗室,建設武漢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推動11個重大功能性平台和成果轉化項目落地。投入8400余萬元支持良種繁育基地提檔升級,種業振興行動全面展開。

吳祖雲介紹,今年以來,湖北省農業農村廳成立10個工作組,圍繞種質資源保護、種業創新攻關、優勢種業企業發展、種業基地建設、打擊套牌侵權等五大重點工作,“一對一”與優勢種業企業、科研院校和基層種子管理機構開展結對幫扶,以實際行動助推湖北種業振興方案落地見效。

(責編:周雯、張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