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新聞中心

創新策源 武漢邁向全國影響力科創中心

2022年06月06日08:17 | 來源:湖北日報
小字號

一定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培養和吸引人才,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真正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到實處。

——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7月21日考察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時的重要講話

新發展理念,創新是第一位的。

企業必須在核心技術上不斷實現突破,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掌控產業發展主導權。

——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4月26日考察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時的重要講話

全球最大尺寸光纖預制棒、國內首個400G硅光模塊、國內最大功率10萬瓦光纖激光器、國內首台新型顯示噴印裝備、全球首顆北斗高精度AI控制芯片、水稻轉基因重組生產人血清白蛋白……

5年來,一項項全球領先、全國首創的重大科技成果,從武漢涌現。

武漢,坐擁92所高校,81名院士,130萬在校大學生。科教優勢,是武漢最核心的優勢,也是決勝未來的關鍵。

新發展理念,創新是第一位的。武漢始終把科教人才優勢加快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把創新擺在事關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東湖科學城“每天不一樣”

5月30日,艷陽高照,湖北東湖科學城核心區的光谷科學島一派繁忙。近百台挖掘機來回穿梭,混凝土澆筑如火如荼,數百名建設者揮汗如雨、奮戰一線。

挂圖作戰、對表施工、現地履職,各建設隊伍你追我趕,東湖科學城建設攻堅熱潮一浪接著一浪。

2021年,湖北東湖科學城建設啟動,面向全球創新策源,加速形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聚一切資源和力量,武漢東湖高新區成立東湖科學城前線指揮部、組建攻堅突擊隊。

指揮部每月現場調度,專班住進“鐵棚”辦公,拆遷、基建、規劃、項目各專責小組分頭扎進工地,制定核心區6類共計169項任務清單……

眼下,東湖科學城正每天不一樣、每季大變樣。

中建三局東湖科學城建設現場指揮部執行指揮長周必成介紹,目前光谷科學島主干道“一縱兩橫一環”已全面開建,年內將互聯互通。

“除基礎設施外,科學城核心區大科學裝置、科學社區等項目加緊推進。”東湖科學城前線指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光谷實驗室運動與健康智能化技術等7個技術創新中心正式組建﹔珞珈實驗室聘任21位首席科學家和兼職研究員,立項科研項目20余項,“啟明星一號衛星”發射成功﹔江城實驗室新策劃科研項目10項,集成電路中試服務平台已啟動中試服務。

數字建造、智能數控2家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獲批建設,光纖激光器等多個省級產業創新聯合體獲批組建﹔武漢國家人類遺傳資源庫、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投入運營,武漢量子院啟動建設,武漢數字經濟發展研究院揭牌成立。

1800多個平台當好創新“階梯”

科創平台,是將科技創新“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的重要載體。

在湖北光谷實驗室運動與健康智能化技術創新中心,陶光明教授正帶領不同學科背景的年輕科技工作者通力合作,在智能織物等前沿領域攻堅。

眼下,該中心產出的智能感知床單、可穿戴情感機器人等多個成果已基本成型,有望在武漢落地。

如今,包括光谷實驗室在內的7個湖北實驗室加速在漢發展,努力在優勢領域爭創國家實驗室。

“同時,我們積極支持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建設各類企業技術研發機構,推動生產線上搞科研、實驗室裡謀轉化成勢見效。”武漢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以企業為主體的科創平台正在武漢加速形成。

在長飛光纖公司,光纖光纜制備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為無人駕駛開發特殊的車載雷達用光組件。

武漢銳科光纖激光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牽頭的湖北省光纖激光器產業技術創新聯合體,銳科聯合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睿芯聯合研發成果,整體達國際先進水平。

目前,全市共有各級各類創新平台1828個,其中國家級148個、省級1020個、市級660個。

連續5年人才淨流入

5月27日,武漢經開區發布人才強區政策“黃金十條”,從人才引育、服務配套等方面,為九大類人才提供政策支持。其中,對戰略科技人才,給予最高1億元資金資助。

連續5年,武漢人才淨流入,173萬青年選擇留漢。僅2021年,留漢大學生就有34.52萬人。

人才,第一資源。近5年來,武漢把人才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城市與人才共同成長、相互成就。

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深化。率先實行大學生零門檻落戶新政,創新推出人才舉薦制度,組建武漢人才集團,用人主體活力得到充分激發。

人才資源轉化成效穩步顯現。開展院士專家引領十大高端產業發展行動,大力推進校友資智回漢。

人才發展環境更加優越。打造院士牆、人才公園,“漢漾青年”活力涌動,加大人才褒獎力度,增強聚才留才軟實力。

“能感覺到,武漢的產業環境、營商環境都越來越好,城市的教育、醫療、生活配套也不斷完善,這幾年,回流和留漢的人才明顯變多了。”武漢聯影智融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年輕的系統專家周圓圓表示。

獵聘大數據研究院《2022新一線城市人才吸引力報告》顯示,新發職位排名中,武漢位居15個新一線城市第4位,中高端人才投遞佔比排名中,武漢位居第5。(記者 張真真)

武漢科創實力

在《自然》雜志2020年發布的全球城市科研指數排名中,武漢位列全球第13名

科技部公布的城市創新能力指數中,武漢排名全國第5位

到2021年底,東湖科學城建設全面啟動,7個湖北實驗室實體化運營,3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成功獲批

全社會R&D經費支出佔GDP比重從2015年的3.02%上升到2020年的3.51%

到2020年,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51.87件,其中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20.50件

2021年,組織94場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活動,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1100億元

人才總量285萬,院士81人,高層次人才9585名

連續5年人才淨流入,2017- 2021年大學畢業生留漢就業創業173萬人

擁有國家級創新平台148個

2021年,淨增高新技術企業2200家以上,新增瞪羚企業758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比提高到26%左右

平台留人 協同創新

武漢擁有130多萬大學生。科技創新,就要留住並吸引人才。武漢已經有了很好的人才政策。如今,僅靠工資待遇,是吸引不到科學家的。更為重要的,是給他們一個大的事業平台。在這個地方,他們可以做到在其他任何一個區域都做不到的成就,這樣才能吸引他們。

武漢匯聚了國家、省、市各類創新資源和力量,要把各種創新資源有效整合起來,在體制機制上形成協同創新,打造良好的創新體系,這一點值得認真思考。

——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清杰

(責編:王郭驥、關喜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