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聽音樂會、看展覽、看演出,數字文化消費方式更多樣
擁抱新場景 樂享新體驗(解碼·文化數字化)
圖為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展出的文物。 |
核心閱讀
線上看演出、聽音樂會,在“雲端”看展覽,通過手機APP點播一出戲曲……如今,隨著數字文化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線上線下一體化、在線在場相結合的文化活動,為人們提供更多精彩紛呈的精神食糧,不斷豐富著用戶的文化體驗。
從輕彈柔唱的《評彈名家演唱會》,到熱血沸騰的《星火與巨浪——紀念“九一八”90周年特別策劃》﹔從京劇《鎖麟囊》,到話劇《玩偶之家》、歌劇《費加羅的婚禮》……每周六晚,國家大劇院線上演出都會准時和觀眾“見面”。
除了看演出,現如今,日益豐富的數字文化活動、層出不窮的數字文化消費新場景,不斷為用戶帶來新鮮的文化體驗,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
涵蓋多種藝術門類,線上普及個性化
從2020年4月11日推出首場線上演出開始,國家大劇院至今推出120余場線上演出,包括音樂會、歌劇、舞蹈、話劇、戲曲等多藝術門類,截至目前,國家大劇院線上系列演出全網總點擊量累計超34億次。有網友留言:“希望高水准的演出和內容能夠延續下去,把高雅藝術融入生活。”
2021年以來,國家大劇院線上系列演出不斷推出特別策劃,《文藝為人民——紀念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80周年國家大劇院線上特別節目》集中展現了21首曲目,為觀眾帶來難忘的視聽體驗﹔《地球的紅飄帶——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5周年線上特別節目》傳遞長征精神﹔《畫韻京音》展現北京的古韻新顏……國家大劇院盤活各領域藝術資源,打通藝術邊界,讓音樂和繪畫、文物等相融合。音樂評論家陳立說:“視覺與聽覺、無形與有形、凝固與流動、古今與中外、傳統與現代,被有機融合在一起,體現出藝術多元、包容。”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大劇院還為每期線上演出策劃了演前導賞。從專題記錄式、直播式、訪談式,到探秘式、導覽式、多語種導賞,結合網友的欣賞喜好,不斷創新導賞內容與形式,形成線上藝術普及的個性化服務。
在技術方面,國家大劇院不斷推陳出新。2020年8月8日,國家大劇院“華彩秋韻”線上系列演出首場音樂會實現了全球首次“8K+5G”直播。在8K超高清畫面下,觀眾甚至可以看清演員的發絲和汗珠。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在視聽技術上不斷更新,在安卓客戶端和PC網站特別增設了“沉浸耳機”和“沉浸音箱”兩種虛擬全景聲特效功能,給觀眾呈現最佳的視聽體驗。
國家大劇院院長王寧說,未來,國家大劇院還將繼續探索5G、8K等新技術在舞台藝術影像化領域的應用,“讓高雅藝術插上科技的翅膀,飛入千家萬戶。”
揭秘式、陪伴式展覽,文物故事“活起來”
打開微信,從關注列表中點開“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視頻號,關於“中茲神州——絢爛的唐代洛陽城”特展的微記錄短視頻又上新了。借助手機,在江蘇南京工作的周芳能隨時“參觀”位於揚州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暢游”在最新拍攝的展陳短視頻中。
今年以來,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策劃推出“運河城市”線下特展,5月27日正式開展的“洛陽展”就是這個系列的首展。“除了線下展覽,我們還把最新展況搬到了線上。”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館長鄭晶介紹,這次他們將文物的“前世今生”和展覽的“台前幕后”一起搬上新媒體,進行“揭秘式、陪伴式”展覽。
“這個系列短視頻每集隻有幾分鐘,聚焦一個主題,從洛陽的文物故事,到這些文物如何出土、怎樣運輸到揚州、怎樣包裝布展,還有現場探訪的Vlog。”周芳說。據統計,從3月份至今,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洛陽城”系列短視頻在微信、微博、抖音等渠道陸續發布了近20集,累計全網參觀量超800萬人次。
在周芳看來,在線觀展不僅輕鬆靈活、隨時隨地,而且全面豐富、選擇多元,提供了一種新體驗,已成為很多年輕人數字文化消費和獲取文化知識的新時尚。
“除了這個特展,博物館的14個常設展覽也都搬到了網上。”鄭晶說,線上展覽既是對線下參觀的補充,也是一次再創作的過程,不僅要精心設計參觀線路,還要講述文史知識,同時運用數字化表達,讓文物的故事“活起來”,人與文物的互動“相得益彰”。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基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數字文化產品、數字文化服務熱情高漲,這背后體現著一種文化身份認同的需求。”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認為,伴隨著日益完善的數字基礎設施,數字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有助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滿足垂類用戶需求,吸引更多年輕人
集合多位梅花獎得主的婺劇《白蛇傳》、有百余年歷史的秦腔《三滴血》、小劇場蒲劇《俄狄王》……打開戲曲APP峰劇場,琳琅滿目的劇目映入眼帘。從人們耳熟能詳的京劇、黃梅戲、河北梆子,到閩劇、紹劇、碗碗腔等,許多劇種的作品都可以在峰劇場中找到。
通過“戲曲+互聯網”,峰劇場與一些戲曲院團簽約,將對方有代表性的劇目上傳“雲端”,讓觀眾足不出戶也能欣賞心儀的劇目。“戲曲離不開觀眾,就像魚離不開水。希望優秀的戲曲作品能被更多觀眾看到,即便隔著千山萬水,打開屏幕就能近在眼前。”國家一級編劇、峰劇場創始人余青峰說。
6.6元可觀看一部戲曲錄像,9.9元可收看一場直播,線上展播收益的40%歸作品方所有。余青峰介紹,這樣的定價一方面希望盡可能幫助院團增加票房收益,另一方面也不想讓價格成為觀眾親近、了解戲曲的阻礙。
家喻戶曉的傳說、柔美婉轉的唱腔……去年,粵劇電影《白蛇傳·情》吸引了不少影迷和戲迷。最近,廣東省粵劇院演出的粵劇《白蛇傳·情》視頻也上架峰劇場。“我們選戲的標准就是好看好聽,故事動人,人物形象美好,不設過多限制。”余青峰說,為了讓更多戲曲作品被觀眾看到,峰劇場還舉辦“好腔調·小劇場戲曲季”“好腔調·新古典戲曲季”等活動,每年遴選30部作品線上播映,通過人氣值評選優質劇目,部分劇目還將進行線下展演。此外,曾三度獲曹禺劇本獎的余青峰還作為編劇與團隊制作自制劇目,線上展播與線下演出並行,例如4年來已演出了130余場的小劇場黃梅戲《玉天仙》,收獲不少好評。
“戲曲的傳承,需要‘叫好又叫座’,有觀眾、有市場,才能流傳下去,發揚光大。希望峰劇場能成為戲曲的百花園,吸引更多年輕觀眾走近戲曲、感受戲曲的魅力,一代一代的觀眾能夠生生不息。”余青峰說。
不只是峰劇場,現如今,越來越多的文化消費不再拘泥於傳統的線下場景,讓人們擺脫時間、空間和成本的限制。魏鵬舉表示,當前,基於數字技術、數字語境的文化消費,可進一步挖掘的潛力巨大,“數字文化消費的需求極具個性化、多樣化、差異化,需要發揮更多樣、多層次文化生產主體的作用,釋放數字文化的創造力,讓更豐富、更優質的內容更好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
《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15日 1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