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新聞中心

這裡,是長江中游持續千年的文明中心

2022年06月30日08:29 | 來源:湖北日報
小字號

仲夏時節,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登上石家河古城西城垣最高點,田野裡水稻在艷陽下搖曳,一如數千年前,眼前的護城河,見証了先民們耕作的身影。

石家河遺址處於江漢平原北緣與大洪山南麓相結合的山前地帶,主體區密布著40多處遺址點,年代跨度為距今5900年至3800年。遺址外圍還有30多處附屬遺址、聚落。學界認為,石家河遺址群是長江中游規模最大、時間跨度最長、等級最高、附屬聚落最多的都邑性聚落。

“城池的修筑,是石家河成為文明中心的重要指標。”行走在殘存城垣上,湖北石家河遺址勘探與發掘項目現場負責人李曉楊介紹,石家河古城城垣內面積達120萬平方米,城壕內面積則達180萬平方米。修筑如此規模的城,在當時絕對是龐大的工程。曾擔任石家河考古總領隊的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嚴文明推測,“單以城垣來說,至少用了100萬立方米的土。”在當時隻有石鏟等勞動工具的情況下,假定有1000人持續不斷地工作,也要花上十年才能完成。

歷年考古揭示石家河古城存在大型城址、大型祭祀場所、專業制陶作坊、玉石器加工場所等。其中,在印信台大型祭祀場所揭露了5座人工堆筑的黃土台基,台基周圍發現多組套缸遺跡及100多座含瓮棺、扣碗、倒扣缸等特殊的祭祀遺跡,是迄今長江中游發現的規模最大的祭祀場所。

記者在三房灣遺址點看到,數以萬計的殘次紅陶杯,廢棄后堆積在此,有的地方堆積厚度達1.5米左右。李曉楊稱,此前揭示的陶窯、黃土坑、洗泥池、蓄水缸等遺存多與制陶有關,還發現數摞陶杯套疊燒結的現象,顯示這裡存在以燒制紅陶杯為主的大型專業窯場,推測持續生產能力在數千萬隻至上億隻。

李曉楊介紹,紅陶杯一般認為是酒器或水器,在長江中游石家河文化圈大量出土紅陶杯,在山東、安徽、河南多個遺址也有發現。一項最新檢測數據顯示,多地出土的紅陶杯,所含微量元素與石家河當地土壤成分一致。可以認為,紅陶杯是在石家河當地生產的“大宗商品”,不僅在長江中游暢銷,還影響到中原腹地。

“石家河先民創造的物質財富,遠不止紅陶杯。”李曉楊說,石家河遺址出土的磨光黑陶與蛋殼彩陶,制作精美,生產呈規模化、專業化趨勢。玉器更是技法精湛,普遍採用的圓雕、透雕、減地陽刻、淺浮雕線刻等工藝,代表了史前中國乃至東亞地區玉器加工工藝的最高水平。已發現的銅器殘片和銅綠石,是中國早期冶煉遺存之一。

石家河古城為什麼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重要項目?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方勤稱,石家河古城作為長江中游的都邑性城址,是長江中游持續千年的文明中心,通過不斷整合文化與資源,引領著長江中游向前發展,使其成為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區域。同時,石家河文化與周邊文化特別是中原文化頻繁互動、交流互鑒,在它鼎盛時期曾一度強勢北擴,將稻作農業、磨光黑陶、城池營建等技術及觀念傳至黃河兩岸,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晶 海冰)

(責編:王郭驥、關喜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