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新聞中心

共同推進濕地保護全球行動

——《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綜述

本報記者 劉溫馨 范昊天 強郁文 劉 毅
2022年11月14日07:1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湖北武漢,雲夢澤魚戲綠波,百鳥長鳴﹔瑞士日內瓦,萊蒙湖煙波浩渺,草木綿延。

  11月5日,習近平主席以視頻方式出席在武漢舉行的《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開幕式並發表致辭。習近平主席指出:“古往今來,人類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類生產生活同濕地有著密切聯系。本次大會以‘珍愛濕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題,共謀濕地保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要深化認識、加強合作,共同推進濕地保護全球行動。”

  部級高級別會議通過《武漢宣言》,中國履行《濕地公約》30周年成就展舉行,《2025—2030年全球濕地保護戰略框架》審議通過,近百場邊會和主題論壇相繼召開……11月13日,大會在武漢主會場和日內瓦分會場落下帷幕,一次次對話凝聚全球共識,一場場活動講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精彩故事,一項項成果閃耀中國智慧。

  凝聚珍愛濕地全球共識

  習近平主席在致辭中指出,我們要凝聚珍愛濕地全球共識,深懷對自然的敬畏之心,減少人類活動的干擾破壞,守住濕地生態安全邊界,為子孫后代留下大美濕地。

  本次大會致力於凝聚各方共識,推進全球濕地保護合作,譜寫人類可持續發展新篇章。

  “為避免全球濕地持續退化和喪失而引發的系統性風險,我們必須以強烈意願和實際行動,促進各類濕地的保護、修復、管理以及合理和可持續利用。”11月6日下午,武漢東湖之畔,《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舉行部級高級別會議,正式通過了《武漢宣言》。這是本次大會的主要成果之一。

  宣言呼吁,“採取適當和緊急的措施,實現遏制和扭轉全球濕地喪失的目標”﹔“推進濕地保護、修復、管理以及合理和可持續利用的立法和執法”﹔“鼓勵對泥炭地、珊瑚礁和海草床、紅樹林、高原濕地、地下水系等脆弱生態系統適當採取優先保護和管理”……

  “宣言是對各方共同意願和行動的匯聚,是向各國發出的號召,體現了中方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以及對全球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的引領。”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際合作交流中心常務副主任王春峰介紹,今年8月以來,中方牽頭就起草的宣言草案在172個締約方中進行了3輪磋商,包括向參加高級別會的部長和大使們征求意見,最終得到締約方普遍認可。

  “《武漢宣言》強調了濕地保護、合理利用濕地資源對於應對氣候變化、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減災和風險預防、濱海保護以及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增長的重要性。”《濕地公約》秘書處秘書長穆鬆達·蒙巴說,從《武漢宣言》中看到了中國政府在加強濕地保護方面的堅定決心。

  本次大會成為凝聚共識的重要平台。在以“共建生命長江  傳承大河文明”為主題的長江大保護論壇上,由我國3位院士領銜,政府、科研機構、司法機構、企業、社會組織等參與方共同發起《全民參與長江大保護倡議書》﹔在日內瓦分會場,與會代表呼吁,在205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願景及《濕地公約》框架下,深化全球紅樹林保護合作……

  千湖荊楚闊無邊。一場場邊會、論壇和活動,圍繞濕地與氣候變化的關系、保護濕地生物多樣性、全球紅樹林保護等內容展開研討和交流,分享濕地保護經驗成果,呼吁濕地保護全球行動,凝聚珍愛濕地全球共識。

  展示生態建設中國經驗

  今年是我國加入《濕地公約》30周年。30年來,我國積極履行公約宗旨和義務,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強濕地保護修復,濕地生態狀況持續改善,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濕地保護方案和經驗。

  眼前是光影變幻、水清岸綠的大美濕地﹔耳畔傳來呦呦鹿鳴、百鳥歡唱﹔按壓不同的“氣味盒子”,菖蒲、蓮花等濕地氣息扑面而來﹔把手伸進一個個“濕地盲盒”,可以感知粗粝的樹皮、輕柔的苔蘚……本次大會上,中國履行《濕地公約》30周年成就展令中外代表印象深刻。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推進濕地保護事業高質量發展。展廳裡,一組組數據詮釋著濕地保護的“中國實踐”:

  中國濕地面積達5635萬公頃,以佔全球4%的濕地,滿足了世界1/5人口對濕地生產、生活、生態和文化等需求﹔

  中國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地總數達2200多個,同時還規劃將1100萬公頃濕地納入國家公園體系﹔

  中國近10年新增和修復濕地80多萬公頃,現有國際重要濕地64處,國家重要濕地29處,省級重要濕地1021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正式施行,28個省份制定了省級濕地保護法規……

  新時代十年,神州大地上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不斷舒展美麗中國新畫卷。

  11月10日,日內瓦分會場,《濕地公約》秘書處為來自13個國家的25個城市頒發第二批“國際濕地城市”認証証書,其中包括安徽合肥、山東濟寧、重慶梁平、江西南昌、遼寧盤錦、湖北武漢、江蘇鹽城7個城市。全球現有的43個國際濕地城市中,中國佔13個,數量居全球第一。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生息,實施好長江十年禁漁,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

  “近年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指引下,我國濕地保護和履約工作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濕地之水為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提供重要保障,濕地之美為中國山川大地增色添彩。”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譚光明說,到2025年,我國濕地保護率將達到55%,新增國際重要濕地20處、國家重要濕地50處﹔到2030年,濕地保護高質量發展格局初步建立,濕地生態系統功能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明顯改善。

  推進濕地保護全球進程

  習近平主席在致辭中指出,中國將推動國際交流合作,保護4條途經中國的候鳥遷飛通道,在深圳建立“國際紅樹林中心”,支持舉辦全球濱海論壇會議。

  本次大會上,圍繞中國的各項主張和倡議,在主會場、分會場舉辦了多場邊會和主題論壇,聚焦健全合作機制平台、推進濕地協同保護和治理,進一步推動濕地保護全球進程。

  11月9日,全球遷飛區水鳥棲息地保護論壇發布了總結中國30年來水鳥保護主要成就的《中國水鳥保護十佳案例》。與會嘉賓一致認為,保護全球候鳥遷飛通道需要全球協同,需要越冬地、停歇地、繁殖地國家和地區共同努力。

  “締結於1971年的《濕地公約》,最初就是聚焦遷徙水鳥和水禽棲息地的保護。”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濕地管理司二級巡視員楊鋒偉說,為更好保護4條途經中國的候鳥遷飛通道,中國認定和建設了多處重要濕地和自然保護區,幾乎涵蓋了遷飛區上所有的關鍵節點。

  紅樹林被譽為“海岸衛士”,在淨化海水、防風消浪、維持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中國55%以上的紅樹林納入了自然保護地,紅樹林面積由本世紀初的2.2萬公頃增至2.7萬公頃。11月7日,在日內瓦分會場舉辦的“面向2030/2050的全球紅樹林保護”邊會上,中方代表表示,中國將在深圳市打造全球首個開展紅樹林保護交流合作的“國際紅樹林中心”,全面開展技術交流、信息共享、監測評估和援外培訓,為各締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供服務和幫助。

  11月8日,全球濱海論壇研討會舉行,有關各方從政府部門、多邊環境協定、區域伙伴關系、國際非政府組織等不同角度,分享了促進濱海地區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舉措,通過分享國際最佳實踐和創新公共產品等方式,推動全球、國家、地方層面共同行動。

  “我們將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全球濱海論壇會議,共同制定濱海生態系統保護、管理和修復指南,推進全球濱海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總干事布魯諾·奧博勒表示。

  生態興則文明興,這是歷史的回響,也是未來的召喚。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讓我們共同努力,譜寫全球濕地保護新篇章,讓大美濕地潤澤世界人民、惠及子孫后代。


  《 人民日報 》( 2022年11月14日 01 版)
(責編:張沛、周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