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湖北金湖:濕地生態修復 重塑山水底色

人民網記者 張沛 王郭驥
2023年10月21日08:24 |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小字號

暖暖秋陽下,湖北省枝江市金湖水天一色,坡岸地帶,粉黛亂子草花穗隨風搖曳。人們漫步於金湖濕地公園中,享受美好時光。

日前,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召開山水工程推進會,公布了山水工程首批15個優秀典型案例,金湖濕地生態修復項目入選。

被譽為“長江經濟帶美麗湖泊”的金湖,在2012年前還只是個發展養殖業的湖泊,水體被嚴重污染。10余年來,枝江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積極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讓金湖濕地生境得以重塑,為“千湖之省”增添了一顆璀璨明珠。

強化源頭治理 提升水體質量

碧波蕩漾、魚翔淺底,金湖美景,悠然入畫。風景這邊獨好的背后,是枝江市金湖濕地生態修復項目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制定流域系統治理方案,統籌實施流域源頭減污、退漁還湖、水系連通等各項措施。

首先從源頭減排,對上游106平方公裡實施金湖流域生態治理,持續完善污水收集處理設施,關停流域沿線畜禽養殖場5家,搬遷涉污企業2家﹔連續4年開展“清三河”(黑河、臭河、垃圾河)碧水保衛戰行動,全面推進鄉村“廁所革命”,實施5條支流水系和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

同時,依法收回湖泊承包經營權,全面取締網箱養魚、投肥養殖,“退漁還湖”堅決祛除“沉疾”﹔並通過引水排水渠整治、塘堤拆除等,騰退圍墾、魚池1240畝,修復濕地12公頃,復綠面積1000余畝。

針對金湖區域河湖連通不暢,湖泊生態用水和灌溉排澇保障不足等問題,實施了東湖排水港、西排渠及環湖周邊溝渠生態綜合治理,建設節制閘,增強河湖水系縱向連通性和水動力條件,進行科學生態補水,實現金湖與長江干流的互聯互通。

綜合治理既整治了臟亂差的面貌,也改善了水體環境和生態環境。金湖水質由2018年的劣Ⅴ類水提升到2022年的Ⅳ類水,局部區域優於地表水Ш類水體。

堅持自然修復 豐富物種種群

站在金湖岸邊,就能看到一片郁郁蔥蔥的“水下森林”。

自2019年以來,金湖濕地採取“水生植被重建淨化水質”技術,每年播撒輪葉黑藻、苦草、金魚藻等鄉土沉水植物,連續3年共種植沉水植物種子34.7萬公斤,通過“控水、控魚、控外來物種”和精細化管理等多項舉措,重建湖泊水體水生植被群落。

“水清”還要“岸綠”。枝江實施湖濱生態緩沖帶修復工程,參照本地生態系統在濱水區種植本土的浮葉、挺水植物,去除硬質護坡,採用生態石籠、杉木樁等修建生態岸帶基底,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干擾﹔設置岸線保護界樁,恢復自然駁岸17公裡,建設生態涵養林,提高岸線防汛等級,有效防控水土流失。

通過地貌基底修復、植被恢復、水源涵養等措施建設,沿金湖岸帶形成淺水區、消落區、深水區和高灘區等地形地貌,恢復金湖濕地的生境連續性,有效改善了動植物棲息地生境質量、提高了物種豐富度水平,形成了湖濱生態系統自我維持和良性循環的狀態。

隨著濕地生態系統功能提升,大量珍稀鳥類回遷到此。如今,每年有上萬隻灰鶴、野鴨在金湖越冬,須浮鷗、水雉、白鷺等170多種鳥類在湖畔林間繁衍。

建立長效機制 提升治理水平

為了有效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枝江市建立水質考核獎補機制,通過印發《金湖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動計劃》《金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等,系統布局金湖水污染防治工作,劃定金湖周邊約1500畝的陸域保護紅線范圍,以空間底線管控流域各類建設活動﹔出台《金湖流域水質考核獎懲生態補償辦法》,通過生態獎補機制持續引導流域水環境質量改善。

目前,金湖及上游支流水系設立固定監測點45處,建設水質自動監測站4個,通過信息化手段完善金湖水質監測網絡、實現湖區水情實時調控、強化水域岸線空間管控,提升了智慧監管能力。

枝江市還成立了金湖濕地管理處,明確金湖后期管護責任主體,建立起長效運維機制,實施市、鎮、村三級湖長巡湖制度,完善水利、農業、公安、環保多部門聯合執法機制,依法處理偷排畜禽糞污和漁業養殖尾水、偷捕野生動物、私挖濫採湖砂等行為,營造全社會參與濕地保護的良好氛圍。

通過全域系統治理修復,金湖從昔日的“臭水湖”蛻變成生態寶地,環中國國際公路自行車賽,長江馬拉鬆,湖北省第十六屆運動會帆船、槳板比賽等國際國內賽事相繼在此舉行,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寫照。

(責編:王郭驥、張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