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第二季剧本筹备中

2020年01月01日16:23  来源:广州日报
 

  火得有道理

  现代思维跟古代世界相碰撞

  当《庆余年》被不同行业的专业人士纷纷关注时,当身边的朋友纷纷自发推荐这部剧时,《庆余年》的火爆已经毋庸置疑。在网络大IP改编不再是新鲜事的今天,《庆余年》是凭什么火的呢?除了改编到位、表演精准、节奏把握得好等原因,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剧中大量现代思维跟古代环境碰撞处理得很自然,让观众会心一笑。

  《庆余年》讲述了一个有着神秘身世的少年,自海边小城初出茅庐,历经家族、江湖、庙堂的种种考验、锤炼的故事。按照小说设定,范闲是从现代穿越到古代,而剧版从熟读古典名著的文学史专业学生张庆的一堂专业课切入,为了让教授认可自己用现代观念剖析古代文学史的论文命题,张庆通过写小说的方式,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

  紧接着,整个故事建立在“现代思维与古代世界的碰撞”这一戏剧冲突之上。这种古今碰撞,除了制造趣味笑点外,作为价值表达,也获得大众认同。

  《庆余年》从言行举止到思想,都站在范闲的现代人角度去拍摄。大量细节让观众跟随剧情辗转于两个时空。剧中玻璃、香皂、白砂糖等现代工业的产物以及“求更新”等当代词汇屡见不鲜,范闲弟弟起名“范思辙”等谐音梗也同样幽默。尤其是范闲相当具有自我意识的人生观,“找到自己想做的事,为自己而活”,也在某种程度上展现出这部古装剧的另类气质。范闲还背“红楼”、斗唐诗,让人代入“考试看过答案”并对其他考生进行智商碾压的快感。

  导演孙皓认为,幽默感来自角色的性格和经历,“硬去搞笑,观众是不会笑的”。

  但是,故事本身是严肃的,传达的价值观是严肃的。范闲看到母亲留下的碑文之后,决定用现代思想改造世界,加上剧情里传达的爱情观、家庭教育等,都让观众深有同感。

(责编:张隽、关喜艳)

微信公众号
有多少事非得总理说了才能解决?
近来,还有许多事情记挂在总理心间,在他的敦促下也正逐步得到解决。但仍应反思:本应给群众方便的事情,为何非得总理说了才能解决呢?
←扫描二维码查看更多内容|每日为您展现更多有料内容

视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