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运2500公里 接送130多位病人 51岁街道干部一个月跑成“活地图”

2020年03月04日17:57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冯宇雁核对出院病人信息(武昌区委宣传部供图)

“小王,送个病人到紫荆医院,记住,不要跟着导航走,要从三弓路进,穿过一个社区才能进。”“小殷,软件学院隔离点在江夏藏龙岛那边,经过雷神山医院就不远了,别走错了。”3月3日,51岁的冯宇雁“自带导航”指挥着队员们将一个个病患接、送到指定地点,自己则前往黄陂接一位病人出院去隔离点。他是武昌区珞珈山街公共服务办公室科长,此次疫情期间被临时任命为珞珈山街医疗组副组长,分诊治疗和转运病人成了他每天的主要工作。

转运2500公里、跑遍全市19家定点医院

冯宇雁介绍,医疗组刚成立的时候,固定人员只有他一人,主要工作是转运重症患者。“街道指挥部告知病人具体地点和信息,由我们将其转送到定点医院。”没有专门车辆,没有专业人员,冯宇雁二话没说,开着自己的私家车,为转运车辆“保驾护航”。最艰难的时候,他既当司机、又当转运员,还兼任跟车人员,夜以继日奔走在转运病患的战线上。

冯宇雁核对出院病人信息(武昌区委宣传部供图)

慢慢地,转运组扩展为包括3名专职司机在内的9人转运团队,还配备了3辆转运专车,转运对象也调整为辖区所有病人。除了将出舱患者接到隔离点,将隔离期满人员送回家,送病人去医院做核酸、CT检测,有时还要送其他基础病人去医院就医。

“工作最晚到临晨3点,最早也要持续到晚上12点左右。”冯宇雁还腾出手协调各方,确保转运工作效率和质量,“每天要接打约300多个电话,最多的一天有400多个。”

不到一个月,冯宇雁驾车护航、与转运病患同车护送里程超过2500公里,遍及全市19家定点医院,转运了130多位病人,其中包括治愈出院患者。对各家医院的到达路线、进入方向、发热门诊位置、交接程序等了如指掌的他,跑出了一条“珞珈转运路”,还笑称自己已经成了此次战“疫”的“活地图”。

随身携带小喷瓶,却仍不敢告诉父母实情

同医护人员一样,转运人员经常会近距离接触病患,而且很多时候对方的健康状况都是未知,然而转运人员的防护装备等级远不如医护人员。为了防止“一人感染、全队覆没”,冯宇雁亲自给每位队员准备了一个小喷瓶,里面装满75%的医用酒精。

冯宇雁为队员准备的“秘密武器”——消毒喷瓶(武昌区委宣传部供图)

每一次出任务,他都会再三叮嘱队员,除了穿戴好防护服、护目镜、手套外,要随手带着小喷瓶,随时对门把手、袖口、鞋底等部位进行消毒,防止感染。每趟任务回来,他都叮嘱队员及时将小喷瓶里的酒精补满备用。截至目前,转运团队工作运转及人员身体状况均保持良好。

尽管防护上面费了很多心思,冯宇雁还是不敢回家,自1月23日以来,他每天都呆在街道指挥部,也不敢告诉家里人自己一直在转运病患,尤其是他的父母。尽管每天冯宇雁都会与74岁的母亲视频联系,提醒她注意身体,但每当母亲问及他现在哪个岗位、在干什么工作时,他总是以“在街道值班,打电话协调”之类的回答“蒙混过关”,“我妹妹也在卫生防疫站工作,怕父母知道了心理压力太大。”

带出一支“先锋队” 年轻队友也能挑大梁

2月12日,根据工作需要,武昌区委宣传部下沉社区的干部余雨被调整珞珈山街医疗转运组,支援辖区病人转运工作。

余雨在协调转运(武昌区委宣传部供图)

上岗第一天,经验不足的他领不到任务,这也让他有些焦急。2月13日晚18时许,一位新冠肺炎疑似重症患者需要送医住院治疗,34岁的余雨主动再三要求主动请缨。冯宇雁被他的积极所打动,于是叮嘱了不少注意事项,比如“与病人保持至少1米以上的安全距离”“防护装备穿戴整齐等”。由于还是不放心,冯宇雁还是一路跟随。

没想到,余雨第一次就遇到了“棘手”的事情,被护送的老人由于害怕,到了医院门口不敢自己进去,余雨最终陪着老人挂号排队一直等到老人的家人前来接替。“因为我跟患者距离过近,他批评我不能‘爱心泛滥’,不能因为个人疏忽导致‘全军覆没’,因为转运工作还要继续。”余雨说,到3月3日,他已经完成跟车护运79人次的接送任务,成长为了一名“老兵”,还在转接过程中同安徽、江苏和贵州等多个援鄂医疗队负责出舱转接人员成了好友,大家约定,疫情过后再聚江城。

余雨说,自己是2018年从消防部队转业到武昌区成为一名公务员。目前与他同在转运组里的其他几名工作人员,还有司机和城管队员,在冯宇雁的带领下,“作战”士气十分高昂,“我们都当自己在战场上,既然上了战场,就不会退!”(昌宣)

(责编:周恬、关喜艳)

图说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