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驿站里的工作到底是什么样子?医护人员如何自我防护?驿站里的康复人员情况如何?记者跟随长江新城康复驿站运维组工作人员进入到驿站内,通过近四个小时的亲身体验,还原了驿站内的真实场景。
花了半小时才穿好防护服进站
3月7日下午,天气格外晴朗,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长江新城康复中心院外墙角生出了许多绿葱葱的叫不出名的植物。记者在物资库房登记领取了防护装备测量完体温检测后,跟随工作人员经过沿着医护人员专用通道进入到康复驿站内部。
在医护人员专用通道,记者遇到了来自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支援湖北的医疗队正在交接班。这支医疗团队从2月3日接到任务后从西安出发抵达武汉市第八医院进行救治新冠肺炎病人,随着疫情好转,目前转战长江新城康复驿站,继续为康复人员进行治疗和心理疏导。
进入驿站前,需要在对应的更衣室穿好防护装备,每个更衣室放置了手部消毒凝胶和消毒液,来自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工作人员教记者如何穿防护服,第一步洗手,穿上隔离衣、防护服、手套、口罩、护目镜、鞋套,一层又一层,不能有任何缝隙……一直到最后一步进舱前的检查,即便有熟练的护士配合,记者依然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
医护人员合影(何国琼 摄)
“死里逃生”的康复人员最青睐晒太阳
“医生,这里也要每天吃药吗?”
“听说这里每天可以分批在院子里散步是吗?”
“还有24小时热水供应的淋浴房啊?那可以好好洗个热水澡了……”
下午2:30,从其他医院转过来的部分康复观察人员陆续抵达长江新城康复驿站,对即将在这个度过隔离观察期的地方充满了好奇心,行李还没来得及安放,就向医护人员各种打听,充满了期待。
转运组工作人员组织好康复人员排队登记,随后帮助他们拿着各自的行李前往指定的床位,尽可能满足康复人员的个性化需求。第二批转运过来的康复人员较多,在排队登记过程,大家相距一两米的距离,相互聊着天。有三位中年男士谈笑风声,精气神十足,他们已经在江汉方舱医院接受治疗时成了好朋友,此次又一起转到同一所康复驿站,“我们都是死里逃生的人,以后要笑着度过余生。”听说康复驿站有24小时热水可淋浴,三位大哥特别兴奋,“我要洗足半小时,好好冲一下‘霉运’”。“我在新闻里看了,这里好像还可以在院子里活动一下,这个好,这个好!”春天来了,大家早就盼着可以晒晒太阳,康复驿站开辟了一处供大家活动的场地,隔时分批让大家可以出舱走动一下,做做运动,这也是康复驿站的一个特色。
送给工作人员的康乃馨(何国琼 摄)
给工作人员献花的康复者
在这批康复人员的行李箱上还绑着一枝鲜艳的康乃馨,是出院时医护人员送给他们的,祝福他们早日恢复健康平安回家。见到过来帮忙拿行李的工作人员,许多康复人员纷纷将鲜花送给他们,见没地方放花,就把花插在他们的护目镜绑带上,还有不少康复人员请工作人员帮他们拍照留影,说要发微信给朋友报平安,场面十分温馨。
在排队区域,一位穿着黄色棉服的小伙子格外引人注目,他安静地坐在凳子上等候登记,在他的自我介绍中,我们得知他和同为医生的姐姐一同被感染,父亲也未能幸免,家中三人分别在不同的医院接受治疗,幸运的是三人都逐渐康复,仍在隔离观察中。“也许我是医生的缘故,并没有特别害怕,只要配合治疗,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应该很快就能治愈回家了。”
康复中的护士想当志愿者
图书阅览区,康复人员姜先生正翻选书籍,他说手机看多了眼睛不舒服,难得有这么多的空闲时间,能静下心来看看书是件好事。 半倚在床头的舒阿姨正刷手机发微信,康复驿站每个舱房都安装了无线WIFI,信号通畅,大家看视频发微信完全没问题。
记者随机采访了康复观察人员余女士,她看上去精神很不错,“已经住了30多天的医院,现在进到这里来隔离观察,想想马上就可以出院了心里特别开心,我想尽快出去给我的同事们换换班,他们已经连续两个月没休息,太辛苦了。”余女士说的同事们,是抗击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而她自己也是一名护士,1月底在工作中被感染入院治疗。由于自己是学医的,知道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的重要性,同时也时刻关注疫情发展,心态非常积极乐观。“这里的伙食很好,品种多,西安过来的医护人员态度也非常亲切,才进来一天就适应了这里的环境。”余女士很想在康复驿站做一名志愿者,协助医护人员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看到他们就想到还在战疫一线奋战的同事们,不由自主地想帮助他们,也能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专业知识引导驿站的同伴们。
为武汉加油(何国琼 摄)
救治完病人再来当“心理医生”
在舱内,我们遇到了医护人员肖晶晶,她正对一位康复人员进行心理疏导。从她那里得知,部分康复人员不太理解隔离的意义,吵着要回家,也有的提出了许多非常个性化的需求。肖晶晶说,疫情严重时期,病人将生死放在首位,那时顾不上生死以外的需求,现在身体逐渐康复了,心理上的需求也日渐多了起来,医疗团队也从最初治病救人的角色转换成“心理医生”的角色,“每个人的思想活动不一样,我们的医护人员就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动态,拿出不同的应对策略,帮助他们度过心理障碍这一关,有助于他们早日恢复,可以早点回家。”
穿过通道来到舱外,直射的阳光让人既感到温暖。树荫下,一群穿着蓝色防护衣的工作人员席地而坐在休息,不少队员已经累得靠在树干打盹,他们是来自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后勤保障组工作人员,每天从早上7点开始工作到下午6点左右,现在刚刚忙完上一轮的物资调配任务,出来稍作休整。组长张国亮对着镜头举起拳头大声喊着:“武汉加油!”
为彼此点赞(何国琼 摄)
手消了10遍才走出驿站
记者采访结束后,准备出驿站,肖晶晶热情地说要找同事带我们出去,因为离开隔离区的消毒工作是一项非常严谨而复杂工程。
带记者出驿站的是个年轻的小伙子,因为做事认真而又有亲和力,大家亲切地喊他“赵宝宝”,在他的带领下,记者进入到医护人员出站的专用通道,正值交接班时间,数名医护人员正在排队脱防护装备,每一个步骤都在放着手部消毒液的桌子前进行,大家保持距离静默地完成着每个步骤。洗手、手消、脱第一层手套、手消、低头摘护目镜、手消、脱鞋套、手消、脱防护服、手消、摘口罩、手消……完成整个过程,记者比进来时穿防护服多出了近10分钟,花了40分钟才算消杀完毕,连记者的相机也被专门负责消杀的护士仔仔细细进行了消毒处理,细算下来,仅手部消毒就进行了十次。(金雨蒙 何国琼 孙薇 刘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