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抗疫群英谱: 黑白影像后的战疫“侦察兵”

2020年03月20日23:03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人民网武汉3月20日电 战“疫”最前线,有这样一群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者,他们在光影世界里洞察患者肺部的病变,在黑白的图像中捕捉磨玻璃状阴影,他们是放射科的医生。

CT检查作为诊断新冠肺炎的主要依据之一,在这次疫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临床的“侦察兵”,他们不放过新冠肺炎的蛛丝马迹,但同时也将自己置身于直接接触病人的高风险“战场”中。

床边摄片(DR)检查(陶继东 摄)

穿着八公斤“盔甲”做“瓷器活”

床边摄片(DR)检查是及时快速了解危重型患者肺部病变变化的重要手段。对行动不便的危重病人,放射技师需要进入重症监护室为患者在床边拍片,给医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光谷院区收治的都是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每天早上9点,该院的放射技师就开始床旁摄片的工作,护目镜、口罩、防护服、鞋套,除了身着全套防护装备外,还得穿上重达七、八公斤的铅衣,推着上百斤的移动X光机穿梭在隔离病,一个班下来,每个人的防护服里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为患者做CT检查(陶继东 摄)

“一个人推着移动X光机,穿过5、6道门才走到病房,一进去,大家都穿着防护服忙碌着,以前只在电影里看到过的画面,现在就在我眼前。”第一次去隔离病房拍片,因为不熟悉环境,放射技师罗毅走路步子都不敢迈得太大,小心翼翼地将移动X光机推到患者床边,生怕碰到床边各种设备。

先将平板探测器放在患者在背后,再调整患者体位,盖上防护的铅裙。“给ICU里危重症患者做DR是个瓷器活。”罗毅说,呼吸机、心电监护、胃管、尿管、输液通路,有的还上了ECMO,危重症患者全身上下的各种生命支持管道不下十种,放射技师不仅要摆位准确,还得尽量减少患者不必要的搬动,以免碰到这些生命支持管道。平时10多分钟就能搞定的拍片,现在要多用一倍的时间,而且不能出现任何失误和差错,否则之前的工作全部归零。

“有位50多岁的男性患者,体重大概接近200斤,因为气管插管不能配合自主挪动,我们3、4个人一起才摆好体位。”罗毅说。

黑白影像后的战疫“侦察兵”(陶继东 摄)

身着防护服的给插满管子的患者床旁摄片不仅是个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中法新城院区放射组技师中有6位娘子军,谈晓飞是其中的一员。2月21日下午,C区9楼西区ICU病房有16位患者要做床旁摄片,32岁的谈晓飞从下午2点一直忙到晚上。“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我们就要把这件事做得更精准。我们比其他同事还多一层铅衣保护呢。”谈晓飞笑着说。

24小时值班换人不换机 人工智能助力科学战疫

影像医生们出具的CT报告,是诊断新冠肺炎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济医院三个院区一天CT量最高峰曾超过1000例。如何调配有限的人员,第一时间筹建起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精兵纵队?对此,同济医院放射科疫情防控小组立即“排兵布阵”。按照三区两通道的要求,一天内完成CT室的改造;100多名技师,4人一组分赴三个院区,24小时值班,换人不换机;为保证患者2小时内能拿到影像胶片及诊断报告,吃住在医院,主动加班,成为同济医院放射科医生、技师和护士们的工作常态。

为患者做CT检查(陶继东 摄)

科学战“疫”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疫情发生后,同济医院放射科将人工智能阅片软件(AI)应用辅助影像医生工作。人工智能不仅能缩短放射科医生检出肺炎病变的时间,而且能定量评估肺炎的严重程度。每个胸部薄层CT按照常规看片时间大概需要3—5分钟,看完所有图像后才能做出诊断,而AI可以快速筛查图像,找到可疑病灶,这可以显著提高放射科医生的工作效率,适合进行大批疑似患者的CT筛查。AI更为重要的临床应用在于定量分析炎性病灶的位置、体积和密度,用于动态评估患者的严重程度。

不过,人工智能阅片并没有单独工作,它的诊断结果与医生相互印证,并由上级医生进行审核,相当于给最终的诊断结果又多加了一道保险,降低误诊漏诊概率。

截至目前,同济医院放射科共为门诊、住院患者CT排查30000多人次,完成住院患者床旁摄片600余人次,做到了当天开检查单、当天做检查、2小时内出检查报告。(周雯 童萱)

(责编:张颖、周恬)

图说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