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薄薄的解除隔离证明,背后是厚厚的康复记录。”武汉市汉阳区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康复驿站指挥部副指挥长、医疗救治组组长骆丽介绍,从2月27日接收第一批留观人员开始,截至3月25日,汉阳区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康复驿站累计解除隔离685人。
“康复驿站里年龄最小的5岁、最大的86岁,65岁以上的高龄留观老人高达170余人,医疗保障压力较大,但是大家从来不叫苦、不叫累,把每一个留观人员都当家人对待。”骆丽感慨道。
既是“全科医生”,又是“超级保姆”
“真没想到刚回武汉就遇到疫情,本来可以调休一个月,但是医院人手紧张,我主动放弃了。”来自市第五医院麻醉科的副主任医师郭一新,2018年8月响应党中央号召援助新疆博乐市人民医院一年半,2020年1月援疆结束回来后,主动请缨报名参加全院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急救插管工作。
“来到康复驿站之后,我们不仅要承担留观人员的健康监测和基本医疗,还要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帮助他们购买相关药品,提供一条龙服务,感觉就像‘全科医生’。”郭医生打趣道。
和郭医生有相同感触的还有市第五医院感染疾病科主治医师刘小华,他记得刚来时有一位留观人员核酸检测一直都是阴性,并没有其它临床症状,但却不停给他打电话,执意要去医院做检查。刘小华亲自把她送到医院拍CT、查血,结果各项指标都很正常。后面再碰到像类似的留观人员,刘小华会多和他们聊会儿天,主动成为他们的“超级保姆”。
把工作当成事业干,把留观人员当做亲人看
3月9日中午十二点,一名留观人员突然出现不适,市第五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吕文天顾不上吃饭,直接背起患者一口气跑下6楼,以最快速度陪同送医。经医院检查救治,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很快恢复正常。在此期间,吕文天3岁的小女儿不小心被刀割伤,因包扎不到位导致手指头局部坏死,他却从未陪女儿一天。
来自汉阳区江堤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彭玉医生,同样把留观人员当亲人对待,她经常通过聊家常的形式,帮助大家疏导心理问题。彭医生开心地说:“634号房间的熊婆婆,每天话也不说,总觉得自己身体不正常,远在广州的女儿特别担心。我就从医生的角度,帮她分析原因,慢慢让她打开心扉,终于有一天她对我笑了!”
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74岁的余爹爹,患有严重高血压,来到康复驿站后,医生建议他卧床静养,由于老人不会用手机,特别无聊,心情很低落。正在大家绞尽脑汁、一筹莫展的时候,“95后”年轻护士、来自四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胡宇婷想到了一个“简单的”办法,她用自己的手机建了一个家庭微信群,把爹爹的老伴儿和女儿拉进群里,每天查房的时候,先把手机留在爹爹的房间,让他和家人视频聊天,然后才去其他房间查房。这样一来,爹爹的房间多了一些欢声笑语,身体状况越来越好了。
同样是驻点护士的张玲霞,在洲头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奋战20余天后,于3月1日火线转战康复驿站。和她并肩作战的,还有江汉二桥街、五里墩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高珍、江珺和王倩。
“这里的医护人员虽然来自不同的单位、科室,从形式上是‘杂牌军’,但是大家团结协作、迎难而上,打出了‘王牌军’的气势和力量!”康复驿站指挥部指挥长王峰说,“康复驿站的全体医护人员用实际行动全力打通康复人员回家‘最后一公里’,让康复驿站真正成为‘暖心驿站’和‘幸福驿站’!”(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