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市:以党建为引领以实干促发展

【查看原图】
太阳河乡十大拐
太阳河乡十大拐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2020年05月06日08:41

云雾缭绕,溪水潺潺。4月28日,走进恩施市太阳河乡,一条条产业路四通八达,一片片绿茶青翠欲滴,一座座农家小院温馨和谐,俨然一副美丽和谐的乡村画卷。

近年来,太阳河乡以党建为引领,以实干促发展,干群一心、勇挑重担、真抓实干,边陲小镇“华丽蜕变”,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新作为 激发党建新活力

“您今天感觉怎么样?要尽可能多吃东西,对抗病毒对机体的消耗……”4月28日上午10点,太阳河乡卫生院,医生杨谨秋正带领医护人员为重症患者张家碧进行每日例行查房,言语中满是关切。

张家碧老人因患有肝硬化重度贫血,常年需要到医院输血,在住院期间,张家碧老人和医护人员早已成了“老熟人”。

温暖叮嘱,精心照料,亲情服务,卫生院党支部紧密结合“爱岗敬业、真情奉献”活动主题,紧贴实情,紧靠中心,开展的系列特色实践活动拉近了医患关系,提升了服务水平,刷新了党员形象。

领导干部带头和家庭医生团队遍访门诊特殊慢性病患者;开展比学赶帮超,提升医疗救治能力,做到无有效投诉,无医疗差错,无丙级病历;开展亲情服务,做到三个一(有一个喝水的杯子、有一杯热水、有一句暖心话),进行“服务之星”(爱岗敬业之星、服务质量之星、服务态度之星)评比活动……

通过一系列的主题实践活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不断扩宽,老百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有效提升。

新时代,新作为。在马林村76岁的老党员谭国明看来,为大家护好致富路是他的责任和义务。

自2019年马林村西平组清润菊花产业路完成硬化以来,患有帕金森综合症的他,便一直坚持义务养护公路。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一个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太阳河乡66名在家党员当选为各村道德理事会成员,208名无职党员设置了党务村务监督岗、政策宣传岗文明新风尚岗、生态环境监督岗等十个岗位,积极参与到村务管理中来,为群众排忧解难。

小岗位连着大根基,小事情关系着大事业,基层战斗堡垒不断夯实,群众的幸福感有效提升。

新机制 提升干部新能力

4月29日清晨,太阳河乡社区党支部书记吴常伟正组织社区“尖刀班”、村干部碰头会,安排部署当天的工作任务,条理清晰、目标明确。

早上开碰头会制定方案,白天分组工作,晚上碰头汇报完成情况。对吴常伟和他的队员们来说,早出晚归已是工作常态。

吴常伟的转变,源于太阳河乡组织开展一系列的“见习活动”,作为第一批参加“见习副指挥长”的他坦言,不仅学习到了先进的工作经验,思维也更加开阔。

建立新机制,切实提升广大党员干部履职能力。太阳河乡下发《关于全面开展扶贫干部能力提升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开展“见习活动”,全面提升扶贫干部脱贫攻坚工作能力。

李美蓉是参加第一轮“五个二”的一名后备干部,年轻的她表示,通过见习,收获满满。

“2个月的见习,在2个不同业务办公室,参加了2次机关工作会,到村指导工作2次。”李美蓉说,在扶贫办的见习,学到的都是“干货”,惠民政策掌握更加清楚了。

分层指导,因人施策。各村(社区)党支部书记 “见习副指挥长”, “两委”干部“见习支部书记”, 后备干部“见习机关干部”,全乡80%已完成第一轮的见习。

见习活动提升的不仅仅是干部履职能力,更多的是提升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新能力。

宽敞的房间,整洁的厨房,干净的自来水……对于家住恩施市太阳河乡社区的周世斌来说,可谓是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周世斌是太阳河乡太阳河社区的低保贫困户,居住在自己靠山岩石搭建的房子里,因年代久远,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老人患有残疾,思想观念落后,社区干部多次上门宣传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老人不为所动。

2019年4月,社区“两委”干部在见习活动中,多次研究部署,发动老党员和社区群众上门对老人进行劝解。最终老人同意了易迁方案,同年10月,老人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

惠民政策的落实落地,扶贫干部和群众的心也更近了,脱贫质量稳步提升。

新动能 激发干群新活力

“大家仔细核对一下订单,装箱的时候不要装错了……”4月28日,太阳河乡马林村益贫电商中心,负责人向作洲和工人忙得不亦乐乎。

“小土豆来5箱,寄到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富硒茶来5斤,地址是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说话间,手中的电话一刻也没有消停,今年预计产值达500余万元。

连日来,向作洲的订单接到“手软”,富硒小土豆、茶叶、腊肉等土特产备受青睐。从前农村“不值钱”的土货,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城市餐桌上的“香饽饽”。

向作洲是是青树子村蔬菜专业合作社,也是太阳河乡益贫电商中心负责人。

成立合作社,发展蔬菜种植,从2012年开始,她便带着当地的留守妇女发展蔬菜种植。

随着电商的兴起,向作洲又开始经营电商中心,与全乡48个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精准的链接到每户贫困户,大山里的“土疙瘩”搭上“互联网+”快车,奔向广阔市场,去年销售额达100多万元,更多的群众实现了增收致富。

向作洲只是众多创业者的一个缩影。

肥沃的土壤、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越来越多市场主体在这片沃土上发展特色产业。

太阳河乡本地人肖华,2013年回乡创业,成立发扬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流转土地,发展蔬菜种植,目前已有基地1000余亩。

“每天有80元工资,一年挣万把块钱不成问题。”自从发扬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以后,村民刘昌桂和周边百姓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该合作社累计带动贫困户80余户,贫困户年人均收入增加5000元以上。

2017年马林村返乡创业人士徐青山,投资200余万元修建了硒坪民宿,2019年4月30日正式营业,已经接待了23个省份的游客;家住白果树村蜡烛顶组的陈金鱼,依托“文化游”“避暑游”“疗休养游”,在石乳关小区路旁卖腊肉和土鸡,平均每天卖30余只土鸡和20多个腊猪蹄,一天收入万余元……

脱贫攻坚战打响了,创业的活力也激荡起来,在太阳河这片热土,一个“走出去”和“返回来”双向良性循环正逐步形成。(文/图 邹明镇)

分享到:
(责编:周恬、关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