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周观察】荆楚大地暴雨肆虐,灾情不利疫后重振

范昊天

2020年07月07日13:26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暴雨黄色预警,暴雨橙色预警,暴雨红色预警!

7月4日以来,受第六轮强降雨袭击,湖北江河湖库水位不断攀升,荆楚大地防汛压力剧增。7月6日,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将防汛应急响应提升为Ⅲ级,武汉市防汛和排涝双双应急响应提升至2级;潜江市更是将应急响应从Ⅲ级提升至1级。

据湖北省应急管理厅统计,截至7月7日7时,连续4天的强降雨造成武汉、黄石、宜昌等12市州39县(市、区)97.44万人受灾,因灾死亡2人,紧急转移安置4764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49.84千公顷。

汛情即是命令。为切实将灾害损失降至最低,湖北灾情严重地区按应急响应预案要求,数以百万计的干部群众驻守防汛一线,加强巡堤查险,严防死守。

7月6日,武汉市洪山区南湖大道路段积水严重,交警付敬忠穿着拖鞋站在积水中,引导车辆有序通行。(罗维舟摄)

50年一遇连番强降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0亿

6月8日入梅以来,湖北遭遇了连续六轮强降雨袭击,创下自1961年以来50年一遇的最大降雨量。全省平均降雨量达387.3毫米,襄阳、荆门、宜昌等地日降雨强度超过有记录历史;武汉、黄冈等11个市州降雨量超过400毫米;黄冈、仙桃等局部地区降雨量超过500毫米。

6月21日凌晨开始,黄冈市英山县突降暴雨,到第二天中午,该县温泉镇累计降水量达到500毫米,暴雨正急时,温泉镇坡儿垴村洪水溢出河道,58岁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水存在21日下午1点50分左右带领4名干部四处巡查时,失足落入河道,被洪水冲走。经过多天的搜救,至今仍下落不明。

6月27日,特大暴雨让鄂西水电名城宜昌冲上了热搜。据当地气象部门统计,27日4时至28日8时,全市最大累计雨量293.2毫米,多处气象站降雨量达到百年一遇标准。

受此轮强降雨影响,宜昌城区及当阳、长阳、远安、兴山、秭归、夷陵等地不同程度受灾,造成人员失踪、城区内涝、交通电力中断。全市400多处道路因塌方中断,宜昌主城区出现大面积停电和内涝积水。

6月29日10时许,恩施州巴东县水布垭镇长岭村四组发生山体滑坡,滑坡方量约100万立方米,省道S364(五巴线)K93+400米处全部垮塌,导致五巴线中断。滑坡还导致水柳线一座35千伏铁塔倒塌,4栋民房共15间住房毁坏。

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入汛以来全省受灾超过500万人次,因灾死亡7人、失踪1人,紧急转移安置近4万人次;因灾倒塌房屋1776间,不同程度损坏房屋2.87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0亿元。

宜昌消防队员在紧急转移受灾群众(资料图)

紧急下拨5000万元防汛应急资金,各地抢险救援全面展开

暴雨洪涝灾情发生后,湖北省委省政府第一时间要求各地全力做好灾害监测预警、精准防控、应急值守,全力组织搜救被困群众,做好遇难人员善后工作,紧急转移受威胁人员,全力组织交通疏导、隐患排查、泄洪腾库、抢修用电等各项工作。省委书记应勇、省长王晓东等领导同志高频次赴长江沿线、部门战线、抗灾一线检查督导、鼓舞士气,省政府紧急下拨5000万防汛应急资金。

7月2日,湖北省应急管理厅向宜昌等受灾严重地区紧急下拨棉被、毛毯、毛巾被、T恤衫、单衣5个品种救灾物资1.2万件(床),派出厅领导带队的工作组赴各地指导防汛救灾工作,督导灾区落实防汛措施和救灾政策,确保受灾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湖北“天大的事”。早在汛期到来之前,湖北便未雨绸缪,提前谋划。4月17日,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应勇书记明确指出,治荆楚必先治水。要用最完备的防范手段最大程度避免灾害发生,以最有力的救灾举措最大程度降低灾害损失。

疫情期间,湖北把防洪工程建设复工作为“停不得工程”,推动江河堤防上的27处明口工程全面完成复堤任务,241个一般性水毁修复项目全面修复到位,联合多部门排查隐患1627处。

尽管如此,伴随接踵而来的大范围强降雨,防汛形势十分严峻。

7月2日,长江2020年第1号洪水已经在长江上游形成,当日10时三峡入库流量涨至5万立方米每秒。

7月6日7时至7日7时,江汉平原、鄂东南、鄂东北、鄂西南暴雨到大暴雨。降雨量超过200毫米的有3个县市区,降雨量超过100到200毫米的有25个县市区。截至7日7时,沙市至九江段水位全线上涨,最大涨幅0.46米(黄石站)。监利站水位35.84m,超警戒0.34m;莲花塘水位33.00m,超警戒0.50m;螺山水位32.11m,超警戒0.11m;汉口水位27.30m,与警戒水位持平。全省有1000余座水库超汛限水位。

接下来的形势也不乐观。据湖北省有关部门预测,7月中旬之前还有3次降雨过程,上游来水,加之洞庭湖、鄱阳湖两湖“顶托”,进一步加大了长江湖北段的防汛难度。

7月2日,长江三峡枢纽开启深孔泄洪 新华社发

消除水患之苦,唯有未雨绸缪

作为国内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最大的省份,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阵痛期和恢复期。特大强降雨,造成很多地方城市内涝,房屋、田园被毁,农作物绝收,交通、电力、通讯中断,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也给疫后重振带来更大困难和挑战。

才从新冠肺炎疫情缓过劲来,能否经受得住防汛考验?全国人民的目光再次投向湖北。

湖北被誉为“千湖之省”,境内长江干线占长江总长度的1/3以上,江汉平原沃野千里、泽湖遍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反过来也造成了历史上频繁的洪水灾害。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从湖北枝江至湖南岳阳县城陵矶,长江荆江段河道弯曲,洪水宣泄不畅。而荆江的北岸就是地势低平的江汉平原,极易溃堤成灾。1998年,一场席卷长江全流域的特大洪水,造成湖北沙市、石首、洪湖、监利、嘉鱼、武汉等多地被淹,上千万人受灾。全省230万抗洪大军在大堤上连续奋战80多天,用血肉之躯构筑生死防线。

这些年来,湖北各地持续兴修水利、加固堤防、疏通水道、排除隐患,特别是“国之重器”三峡工程的建成进一步发挥了防洪蓄洪、错峰调度的巨大作用,但防汛任务依然艰巨。

今天上午,记者从省防办获悉,受近期持续强降雨影响,浠水县白洋河水库水位陡涨,大坝土体趋于饱和,7月6日12时左右出现滑坡,垮塌接近1.5米,脱坡面积达到2400平米,严重威胁大坝安全。截至今日5时,当地已转移2.8万余名群众。

而4年前的梅雨季节,湖北遭受“98+”暴雨洪水袭击。7月6日,武汉爆发百年一遇的洪水,城区多处被淹,导致部分公交线路停运,多个地铁站临时关站,网友戏称来武汉“看海”……

时至今日,“遇雨即涝”现象仍然屡次上演。抛开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城市防洪和排水系统的不给力也是重要原因。有关专家指出,湖北省有37座防洪城市和一大批区域中心城镇,普遍存在地下管网排涝能力不足、河道湖渠疏浚维护乏力、调洪空间被压缩等问题,遭遇强降雨时极易引发城市渍涝,严重影响群众出行和生产生活。

唯有未雨绸缪,从理顺机制着眼、从改善硬件着手,才能真正打破“遇雨即涝”的魔咒,让湖北人民不再饱受水患之苦。

全省各地应进一步增强城市规划的前瞻性,完善城市地下管网工程建设、更新,形成多部门联动、相互配合、各司其职的体制机制;建立完善责任机制,将城市内涝、黑臭水体、道路塌陷等突出问题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围;运用智能技术,通过大数据、信息化等手段加强城市风险防控、预知预判和精细化管理。

7月6日,受连续强降雨影响,黄冈市罗田县一道路被冲垮(吴德浩 摄)

(责编:周恬、张隽)

图说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