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中寻机 精准滴灌 武昌工学院人才培养开新局

2020年07月24日14:36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拿到毕业证正式签约后,我现在每月工资近6000元!”武昌工学院城市建设学院毕业生商小平说,由于顶岗实习表现突出,他已进入一家央企单位工作。

武昌工学院

今年受疫情影响,毕业生就业面临严峻考验。但武昌工学院不少专业应届毕业生却出现了被用人单位“团秒”的现象。4月底,仅该校城市建设学院就有百余学生签约知名国企。该校校长李勇告诉记者,“学校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善于识变求变应变。化危为机开新局,千方百计促就业,以‘精准滴灌’的方式打开了人才有效输出的新局面,确保了毕业生‘有尊严、更体面、高质量’的就业目标。”

“精准滴灌”传递就业信息

“我们把毕业生就业作为学校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实。”自2019年底起,该校与50家校企合作企业和80多家长期合作企业进行联系,举行企业专场招聘会达230余场,提供岗位近10万个。李勇说,今年以来,学校先后组织召开了26次就业工作推进会议。通过研判,学校意识到,就业工作不能满足于大水漫灌式地提供招聘信息,而是要精准地将招聘信息、就业指导送到每一名需要的学生手中,这就必须“精准滴灌”。

受疫情影响,城市建设学院土木专业一名湖北籍男生一直在老家,担心找不到工作。他所在的班级辅导员老师王浩多次通过电话、QQ等方式,引导他如何面试,如何克服紧张情绪应对考官问话。4月,他已成功收到武汉凌云建筑装饰有限公司的入职offer,且因实习表现良好,已被该公司正式签约。

学校急学生所急,通过梳理学生信息,识别出家庭经济困难及就业困难毕业生。学校全员总动员,采取“一生一策”“一对一”帮扶的方式,相关部门全面信息共享、资源互通,打响“逐个击破”的攻坚战,全力帮助他们敲开职场大门。

校企对接需求“云上开花”

疫情期间,学校主动作为、多点布局,搭建供需平台,深挖就业岗位,较早实施了“云招聘”。该校利用微信、QQ等新媒体渠道,向社会广泛介绍各专业特色和各学院毕业生优势,招就处持续向毕业生推送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开启“互联网+就业”新工作模式,保证就业指导与服务不断线,网络招聘推荐不停歇。

正是因为参加了几场辅导员老师组织的模拟“云招聘”,让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贺晶及时将就业目标从人事管理专员转到教育训练营辅导老师,并且顺利找到了工作。“开始很纠结,但是现在觉得很有必要,你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企业需要什么,才能走好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据该校信息工程学院负责人介绍说,学校引导学生调整就业定位后,上海一家校企合作企业一口气从该校信息工程学院要走了17名毕业生。

“适销对路”从进校开始培养

“企业看重学生能力的同时,更希望学生毕业上岗后能马上为企业服务。”校长李勇表示,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专业设置至关重要,必须立足国情省情校情,跟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相匹配,并与地方产业结构相吻合。

近年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潜力大,学校在机械工程专业开设了工业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方向。据悉,机械工程学院与智能智造行业中极具影响力的武汉金石兴机器人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龙头企业合作共建专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其中,与金石兴公司共建的机器人工程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验室,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搭建了更高平台。此外,通过企业定制化教育,培育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加了企业、学校与学生之间的黏性。

“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我们把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贯穿到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学生进校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在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考虑。”李勇说,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4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强调的是 ‘学生培养围着市场转’,锻造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理想和职业人格,把学生培养成为在企业 ‘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得来’的‘职业人’。”(文/图 雷蕾)

(责编:张颖、周恬)

图说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