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湖北频道>>新闻中心

栉风沐雨70余载 这座丰碑熠熠生辉

周恬
2022年07月18日08:28 |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小字号

“我们二十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

在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普洱民族团结园,矗立着一块高142厘米、宽66厘米、厚12厘米的白色石灰石石碑,上面镌刻着《民族团结誓词》以及用傣文、拉祜文、汉文等书写的48位代表的名字。

这座始建于1951年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民族大团结的生动体现,被称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人民网 周恬摄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人民网 周恬摄

18行碑文背后的故事

7月5日上午,天空下着大雨。撑伞来到普洱民族团结园,拾级而上,民族团结誓词碑映入眼帘。

“别看这座碑不大,它所承载的民族团结精神可谓影响深远、意义重大。”说这句话的,正是宁洱县民族团结研究所所长吴卓嶧。她手持话筒,站在民族团结誓词碑一侧,声情并茂地讲述誓词碑背后的故事——

誓词碑的中央刻着一个名字——拉勐,他是当时中缅边境西盟邦箐佤族头人。解放前夕,西盟佤族社会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长期蒙受外族欺凌和国民党反动派欺压,拉勐总结出一句“箴言”:“石头不能做枕头,汉人不能做朋友。”

1950年8月,中央送来了请柬,邀请阿佤山各大部落头人到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次国庆盛典。65岁的拉勐,虽为头人,但他从没走出过阿佤山,他怀疑这是政府想用调虎离山之计算计他。拉勐便以佤族人从来不出远门为由拒绝了赴京邀请。

时任澜沧县竹塘区区长龚国清和刘有兴多次上门做工作,也许被他们“三顾茅庐”的精神打动,拉勐终于松口说:“要我去也可以,但是要答应3个条件。一是刘有兴,你要陪同我一起去;二是龚国清,你要用自己的一个儿子到我山寨作人质;三是时间最多4个月,我还要1000斤盐巴和100匹土布。”

组织少数民族赴京观礼是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一项重要工作,龚国清不负重托,义无反顾将自己的二儿子送到拉勐的寨子做人质,让拉勐同意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最终,经过不懈努力,普洱地委共动员了拉勐等43名各民族的土司、头人和代表,组成普洱区赴京国庆观礼团,走出边疆,到北京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国庆盛典。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纪念馆展示的代表赴京观礼路线图。人民网 周恬摄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纪念馆展示的代表赴京观礼路线图。人民网 周恬摄

观礼结束后,拉勐同其他代表们又去了天津、南京、上海、重庆、昆明等城市参观。1950年12月26日,赴京观礼的各民族代表回到了家乡。回到家乡的拉勐走寨串户,给老乡们讲他的所见所闻。

1950年12月27日,在中共普洱地委领导下,举行了“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26个民族代表300余人出席,其中包括到北京观礼回来的拉勐等代表。会议最后一天,也就是1951年元旦,在普洱红场召开千人大会,举行剽牛盟誓仪式。由代表们一致推举的西盟佤族头人、赴京代表拉勐进行剽牛。各民族代表歃血为盟、剽牛盟誓,立下了“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的誓言,48名代表签下名字,建立了新中国第一块“民族团结誓词碑”。

此后,包括拉勐在内的部落头人带领少数民族群众坚定地跟党走,结束了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一步跨越千年”,走出了迈向文明社会、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关键一步。

讲到动容之处,吴卓嶧眼睛闪着光,她说:“建国初期,做好民族团结工作不容易,许多党员干部群众为此做出巨大努力,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不论为大家讲述多少次,我还是会被这些人和事所打动。”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纪念馆展示的普洱专区代表召存信、刀世勋等像毛主席敬献的金伞(复制品)。人民网 周恬摄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纪念馆展示的普洱专区代表召存信、刀世勋等像毛主席敬献的金伞(复制品)。人民网 周恬摄

誓词碑精神涵养民族团结情怀

为大力弘扬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充分体现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宁洱县于2017年4月启动实施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纪念馆展陈工作,并于当年底免费对外开放。

现在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纪念馆已建设成为设备功能先进,资料展示多样,宣传方式现代,服务功能便捷的集声、光、电结合的精品展馆。民族团结誓词碑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全面改善,整体服务功能和民族团结教育的影响力大幅提升。

吴卓嶧介绍,宁洱县民族团结研究所采取“基地+民族团结研究+宣传教育”的民族团结进步模式,抓好民族团结誓词碑基础设施建设和民族团结教育阵地建设,加强与云南民族大学合作,进行民族团结进步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并作为指导普洱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依据,并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此外,该所还以民族团结誓词碑为素材,制作推广了《我们的太阳》《碑魂》《盟誓丰碑》《民族团结誓词碑史料》《盟誓》《誓言》《基石》等一批有影响的作品,产生了广泛宣传效应。

宁洱县民族团结研究所荣获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进机关模范单位,其直接管理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先后被国家、省、市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中国文物保护协会生态文物保护基地”“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普洱市民族团结进步干部教育学院现场教学点”等。

2019年至今,共组织各级干部职工、社会各界人士、中小学学生参与民族团结教育宣讲达3万余人次;为全县中小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宣讲达5000余人次;每年到民族团结园接受教育的各级各类人员累计达10万人次。

“包括我在内的三名讲解员,一年下来要讲解七八百场。”吴卓嶧说,“我们不是专业的讲解员,没有经过培训,也没有花哨的技巧,都是自己查阅历史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献,然后结合自己的真情实感,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表达的解说词。”正是这种娓娓道来的真情才能直抵人心、令人动容,让现场聆听的参观人员备受感动与鼓舞。

70多年过去了,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在全国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誓词碑精神涵养了一批又一批人士的民族团结情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摩挲这座丰碑,仿佛还有余热,抬眼望去,它正散发着独特的光辉。

(责编:金雨蒙、张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