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長陽疾控中心:爭當戰“疫”急先鋒 調查採樣24小時“在線”

2020年02月29日13:56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50名干部職工假期“清零”,緊急組建11個“戰斗”小組,“車輪戰”確保24小時“在線”……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快進鍵”進入阻擊戰陣地。

與病毒賽跑的流調人

“您再仔細想一想,跟哪些人接觸過?去過哪些地方?”2月28日,長陽疾控中心聯合流調辦公室裡,工作人員一邊電話詢問,一邊做詳細記錄。“流調”即流行病學調查,通過“對話”確診病人、密切接觸人員,鎖定其“路線圖”,從而追溯感染源頭,預估波及人群,便於盡快阻斷疾病傳播。

“最頭疼的就是被調查者不配合,甚至隱瞞實情,這就好比身邊埋著一個隱形的‘地雷’。”該縣疾控中心流調組隊長陳龍把全組成員稱為“排雷兵”。他們不分晝夜,接到病例報告后第一時間投入調查,爭分奪秒與病毒賽跑。“有一次晚上11點半接到確診病例,凌晨4點半才完成報告。”陳龍說,早一秒完成流調報告,就能早一秒“掃雷”。

從2月17日開始,該縣疫情防控指揮部為流調小組“增兵”,開啟“疾控-公安-市場監管”三方聯合“作戰”模式。公安民警通過警務系統追蹤人員及車輛的活動軌跡,成為流調工作的“天眼”。6個流調小組共“過篩子”密切接觸人員、一般接觸人員2000多人次。“今天我們正在對不能排除的發熱病人進行調查。”陳龍說,“長陽已經連續多日無新增病例,工作量與高峰期減少了2倍。”

病毒“零距離”的採樣人

“張開嘴,不要怕,放鬆!”2月28日,經過3個半小時的奔波,長陽疾控中心採樣組一行2人抵達都鎮灣鎮,為集中隔離和居家隔離的10名密切接觸者採樣。

46歲的張華醫生是老“疾控人”,經歷過“非典”,他一直沖在戰“疫”最前頭。在張華的指導下,男子摘下口罩,把嘴盡量張大。隨后,張華俯下身將一根長長的咽拭子插入咽喉部,再慢慢移出。助手田科月在一旁迅速接過拭子,將它放進標注有姓名及編號的紅色採樣管中,並將棉簽尾部折斷,擰緊蓋子。緊接著又拿出拭子在鼻部繼續取樣。

“這是離病毒最近的崗位。”該縣疾控中心主任李子俊說。病人張嘴時,會產生攜帶病毒的氣溶膠,加之採集部位敏感,咽部受刺激后容易嗆咳,分泌物會濺到採樣人員的護目鏡上。因此,採集者要穿上厚重的防護設備,時間長了很容易憋悶、缺氧,護目鏡上起霧后還會遮擋視線,採集過程必須耐心細心。

“任務最重的一天採樣組全體出動,9個人分5個小組奔赴鄉鎮,有的同事甚至一整天都沒有喝水。”張華回憶道,2月15日,他和採樣組的劉海燕、向繼東早飯都來不及吃,就接到指令迅速趕赴與恩施巴東縣接壤的漁峽口鎮。他們為居家隔離的病人挨個採樣,返程時天降大雪,到家已是凌晨2點。

一個多月的“連軸轉”,採樣組高效完成重點人群樣本採集和送檢1000余人次。“用實際行動向黨組織靠攏,接受黨組織的考驗……”1月31日,張華在工作間隙寫下了入黨申請書。

泡在汗水裡的消殺組

“我們吃的就是這碗飯,沒啥值得宣傳的。”該縣疾控中心消殺組組長劉雄武說。消殺組的2名成員都已年近50,要負責各疫點、縣城所轄隔離區及重要辦公場所、公共場所的消毒工作,同時負責指導各鄉鎮、縣直各單位、各小區的消毒和個人防護。

同事的鏡頭裡,記錄了他們的“戰斗”。戴上口罩、護目鏡、橡膠手套,穿起全身密閉的隔離服、沉重的長筒雨鞋,再背上30多斤重的消毒噴霧器,整個人隻能緩慢地行走。馬達轟鳴聲震耳欲聾,噴洒之處水霧彌漫,幾乎看不清前方的路。

“雖然全身穿戴防護裝備,但消毒劑的味道還是特別刺鼻。”縣疾控中心辦公室主任鄭洪丹說,好多同事都當過消殺組的“后備隊”,每次消殺都是幾個小時,衣服濕了又干,干了又濕。一次作業完成下來,都是大汗淋漓、雙膝酸軟。(杜強、覃丹、韓永蒼)

(責編:張雋、關喜艷)

圖說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