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洪山區率先將心理康復融入康復驛站

2020年03月28日15:26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在武漢市洪山區戰疫一線,有這樣一群人,正在用“心”抗疫。他們奔走在轄區的各個康復驛站,將溫暖和勇氣傳遞到越來越多的新冠肺炎康復人員心中,他們就是心理咨詢師。

心理危機干預巡診工作專班開展巡查摸排(攝影:鄧洲)

總是覺得自己還沒有康復,偶爾還會出現低燒等症狀。今年60歲的陳蘭(化名)女士在1月底感染新冠肺炎。當時,她姐姐滯留國外無法返回,弟弟同樣被確診為新冠肺炎。在她入院治療以后,90歲的父親和80多歲的母親作為密切接觸者也被送往隔離點留觀。本就擔心父母無人照顧的陳蘭,在得知父親突然離世時一度精神崩潰。治愈出院以后,陳蘭來到了康復驛站,做最后的康復觀察。

3月18日,洪山區心理危機干預巡診工作專班開展例行巡查,專班成員、湖北中醫藥大學人文學院心理健康教研室主任徐巍發現了陳蘭的情況。在與康復驛站醫生的交流中,徐巍進一步了解到,感染之前陳蘭就有輕微的神經衰弱。確診以后,自認為症狀不是很重的她被安排進了ICU治療,幾乎每天見到和聽到的都是生離死別,為她的治療之路蒙上了陰影。

治愈出院之際,盡管醫生開的出院証明顯示陳蘭的兩次核酸檢測都是陰性,卻因為醫護人員一次無心口誤,讓陳蘭心裡刻上了“一次陰性一次陽性”的烙印,導致她不願出院,並在延期出院來到康復驛站以后,仍然堅稱自己沒有痊愈。“無論是醫院還是驛站,都幫康復人員做了全面檢查,結果一致符合治愈標准。”徐巍告訴筆者,“這類人員屬於生理康復了心理還沒有過關,心裡的線團還沒理順。”

徐巍在康復驛站與康復人員連線(攝影:鄧洲)

在掌握全部信息以后,徐巍試著撥通了陳蘭的電話。“一開始,她言辭閃躲,小心謹慎。”於是徐巍便轉移了話題,問陳蘭一些在驛站的吃住情況,慢慢打開心裡隔閡。一番開導之后,陳蘭變得激動起來,她開始講述自己得病就醫的經過,隨后又講她父母、姐弟等家人的情況,在徐巍的耐心傾聽、澄清事實、不停鼓勵下,陳蘭將一直以來壓抑在內心的痛苦情緒宣泄了出來。“整個談話持續了近60分鐘,后來她說如釋重負。”

康復人員心理干預現場(攝影:鄧洲)

“康復人員可能出現麻木、否認、恐懼、焦慮、抱怨、孤獨等情緒,這些都屬於正常人群對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應。”徐巍建議,在這段時間內,康復人員可利用現代通信手段聯絡親朋好友、同事等,表達內心感受,保持與社會的溝通,獲得支持鼓勵。並允許自己出現上述情緒反應,接納目前的隔離環境,尋找逆境中的積極意義。

“疫情持續好轉,目前洪山區還剩29個康復驛站,1200余名康復人員。按照連日來的摸排統計,差不多有2-3成的人員需要心理干預。”洪山區心理危機干預巡診工作專班負責人、區婦幼保健院葉緣苑博士介紹,按照總書記“動員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強心理疏導工作”的要求,洪山區於3月17日組建心理危機干預巡診工作專班,其中精神衛生科醫生7名,國家級心理咨詢師5名,在對各康復驛站線下巡診的同時,24小時提供線上咨詢服務。

“需要心理干預的康復人員普遍存在自身患病的恐懼、失去親人的悲痛、傳染家人的自責、生活被打亂的焦慮以及擔心受歧視的緊張等情緒,輕者影響睡眠,重者還會引發軀體不適。”葉緣苑說,為切實取得心理干預效果,巡診時都是一名精神科醫生搭配一名心理咨詢師,與康復人員一對一交流,針對個別情況嚴重的康復人員,還會由精神科醫生開具處方藥輔以治療。“盡最大努力幫助康復人員疏解焦慮,消除恐懼,回歸社會。”

心理咨詢師(左)與精神衛生科醫生(右)商討診療方案(攝影:鄧洲)

據了解,截至3月26日,洪山區心理危機干預巡診工作專班已經全面巡診了3輪,給予康復人員診療100余人次。從各康復驛站醫生后期反饋的意見來看,心理干預取得了積極作用。除了開展專業心理疏導,工作專班還建立了康復人員心理健康管理檔案,制作了心理干預輔導視頻,並對各康復驛站的醫護人員進行統一培訓,緊密配合形成合力,確保所有有需要的康復人員都能夠得到及時的“心理按摩”。

葉緣苑博士指出,一場突發疫情的確會給人帶來巨大的壓力,甚至造成心靈創傷,產生一定的消極情緒是十分正常的。但是,即使發現自己出現了一些異常的負面情緒,也不必有過多的心理負擔。要坦然接納這些情緒,並合理釋放情緒,有助於更好地生活。建議多與家人、朋友交流,相互鼓勵,溝通感情,加強心理上的相互支持。(張賓 鄧洲)

(責編:張雋、關喜艷)

圖說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