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洪災后的大地再獲豐收

【查看原圖】
——湖北浠水縣陳廟河流域農業生產自救紀實
陳廟河大畈萬畝農田用無人機噴洒農藥。浠水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陳廟河大畈萬畝農田用無人機噴洒農藥。浠水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2020年07月29日14:37

“這下全完了。”

7月6號,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汪崗鎮暢源農業合作社的種糧大戶陳文望著眼前的一片汪洋,一下子懵了。他承包的8700畝稻田全部遭受了沒頂之災。

陳廟河屬巴水河最大支流,全長14.7公裡,有著黃岡市浠水縣最大的高標准農田示范片,也是今年全縣的農業重災區。

7月6日以來,汪崗鎮迎來入汛以來最大降水,日降水量達340毫米。多個支流洪水的疊加,導致陳廟河及支流多處漫堤,10余處潰口。整個陳廟河流域一片汪洋。

這是一場歷史罕見的大災害,3.04萬畝農田遭受沒頂之災,它的破壞力度如此之大,連年過古稀的老農都不曾經歷過。

暴雨洪災過后,浠水縣與時間賽跑,及時部署,科學施策,水退一分、地搶一寸。在半個月的時間裡,完成全部的搶排、搶收、搶種,最大限度的挽回農民經濟損失,讓這片大地又重現生機!

五水匯合 一片汪洋

“前段時間所有的種子化肥已經全部投入進去,現在5400畝稻蝦、3300畝雙季稻全部被淹,損失在1300萬左右。”面對洪災,種糧大戶陳文感到萬念俱灰,“我這個合作社怕是辦不下去了。”

汪崗鎮副鎮長姜安成解釋說:“陳廟河流域首尾兩端地勢較高,周邊五個鄉鎮的水從五條支流匯入,朱泗橋到萬家店萬畝大畈又是一馬平川。這種‘漏斗’型地勢,遭遇今年嚴重洪災形成了歷史罕見的內澇。”

7月6日的那場洪水,陳廟河過境洪峰流量達270立方米每秒,遠超180立方米每秒的設計最大過境流量,導致陳廟河及支流多處漫堤,10余處潰口。由於持續強降雨,至7月8日,積水漫過堤岸超50公分,流域內3.04萬畝良田成為一片澤國。

水高浪急,泥沙俱下。待汪崗鎮搶排完農田裡的積水之后,人們才見識到這場洪水的凶猛。

68歲的楊花屋村八組村民馬志忠感慨地說:“從沒見過這麼大的水。”他承包的40畝農田,已被“沙海”吞沒。

“沙全部沖到田裡,平均八、九十公分深,最高有一米多深。”馬志忠說,“我們村沿河一帶一百多畝田,全部被沙壓了。”

為統籌做好陳廟河片區防汛抗災和生產自救工作,最大限度減少洪澇災害造成的損失,浠水縣委、縣政府精准研判、果斷決策,第一時間成立陳廟河片區抗災生產領導小組,在暢源農業專業合作社設立現場指揮部,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楊嘉國擔任組長、現場指揮長,縣人大、縣審計局、縣農業農村局、汪崗鎮政府等縣、鄉領導分別擔任副組長,帶領工作專班、技術骨干現場研究制定災后恢復生產方案、技術方案,指導開展災后生產自救。

水退一寸 地搶一分

“當務之急是先把水排出去,把能收的早稻搶收回來,盡量減少損失。”這是陳廟河流域7個市場主體負責人的共同心聲。

浠水縣農業農村局緊急調運6台大型排水泵支援陳廟河大畈。7月8號,雨還在下,6台大型排水泵和62座抽水泵站一齊作業,搶排農田裡的積水,最大限度地降低早稻損失,為抗災自救騰出“戰場”。

鎮村干部群眾也不等不靠,在全鎮范圍內調用挖掘機、鏟車、運輸車等機械設備,利用降雨間隙清溝排水、修復水毀設施。

“工程量小的,由各個村組織人力機械自救﹔工程量大的,鎮裡組織力量集中攻堅。”陳廟河流域管理站站長黃擁軍說,“周邊幾個鄉鎮的挖掘機、鏟車、運輸車幾乎被我們調空,每天出動近千人次,用了三天多時間,3萬多畝農田積水基本被排完。”

水退一寸,地搶一分。7月13日,天氣逐漸放晴,陳廟河片區抗災生產指揮部又緊急調用大型農用機械97台套,幫助搶收早稻。

由於積水排得及時,暢源農業合作社3300畝早稻保住了部分收成。收割機在稻田裡穿梭忙碌,稻谷從田裡直接運輸到蘭溪、團陂等地的烘干廠進行烘干。

一塊地收割完,旋耕機立即下田作業,一天之內便實現收割、整田、施肥全程機械化操作,通渠灌水后第二天就可以移栽秧苗。僅用三天時間,整個流域搶收早稻4820畝。

“縣農業農村局調撥了27台農用機械,平均每天投入52台機械、120多人力,一天搶收800多畝,最多的時候一天搶了1405畝,到17號全部搶完,收了300多萬斤稻谷。”

說到這裡,曾經絕望的陳文才稍微鬆了一口氣。

10天時間 搶種6000畝

從7月11號開始,4.4萬斤水稻、玉米種子,3000包蔬菜種子,4.2萬張育種軟盤及化肥、農藥等物資源源不斷地被運送到汪崗鎮,由鎮裡統籌發放給市場主體和農戶。

“7月11號我就領回了2萬斤水稻種子,浸種之后,13號開始搶種。”陳文說,“縣裡還給我們調撥了農業機械、背負式播種器和化肥、農藥。”

陳文感激說:“在這場與時間賽跑的抗災斗爭中,是縣委、縣政府給了我希望!”

在災情發生后的當天,與陳文一起站在齊膝深水中的浠水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郭衛清現場向省農業廳電話求援,在全省率先爭取到39萬斤儲備種子。為受災的群眾帶來了希望。

種子有了,技術保障同步跟上!

今年64歲的老黨員范紹斌退休已3年多,身為高級農技師的他,有著幾十年的農業抗災自救經驗。災情發生后,他主動請戰,要求進駐陳廟河抗災生產指揮部。

與范紹斌一起進駐指揮部的還有吳細卯、周建光兩位農業專家,三位專家迅速深入實地,詳細了解茬口、作物品種和受災情況,並於7月13號形成正式的救災技術方案。

“我們的方案就是立足一個‘搶’字!”專家組組長吳細卯說,“科學搶種、分類搶管,保証不誤農時、不停耕種。”

方案有了,專家組在指揮部挂圖作戰,因災施策。

對退水較早的田塊,採取“倒種春”種植方式,為受災農田“搶”出效益。

“所謂‘倒種春’,就是把早稻谷種當做晚稻來種植。”范紹斌解釋說,“我縣在雙季稻北緣線,如果正常種晚稻,可能無法成熟,‘倒種春’能夠保証晚稻種植面積,也能夠保証足夠的產量。”

對退水較遲的農田,專家組指導農戶利用退水較早的空閑農田集中軟盤育秧,確保不誤農時。

“讓秧苗早一點在田裡生長,等長到‘兩葉一心’再移栽,一畝秧苗可以種20畝稻田。”范紹斌說,“這個方法就是打‘時間差’,確保晚稻面積不少一分。”

技術有了,服務跟上!

專家組3人每天早出晚歸,沿著14.7公裡的堤岸,到田間地頭手把手教農戶軟盤育秧、拋秧、施肥。在專家組的指導下,自7月13日至7月22日,僅10天時間,通過人工直播、人工拋秧、無人機播種,無人機防治、施肥等多種方式,陳廟河流域共搶耕農田6360畝,搶種翻秋晚稻6360畝,比預計時間提前了4天。

“能夠10天完成任務,主要歸功於陳廟河流域的高標准農田建設,對農田進行了投入改造。”范紹斌感嘆道,“‘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的基礎設施條件,有利於機械化作業,大大提高了生產自救效率。”

做足功課 科學管理

“22號以前我們的任務是救災減損,24號開始是管理增收。”

對於陳廟河片區每一個階段的抗災生產自救任務,專家組早已形成明確的規劃和預案。如何通過科學、精細的田間管理保障糧食產量,是專家組下一階段的重點工作任務。

周建光說:“農作物長期水淹,田間氧氣含量低﹔搶種的早稻稻蔸沒有腐化,會產生有毒物質﹔水打沙壓造成耕作層被破壞……這些因素都會導致農作物減產,必須精准管理精准施肥。我們已經提前制定了針對性的水肥管理預案,正在逐步實施。”

7月24號,陳廟河大畈萬畝農田仍然是一派繁忙,農技人員將調配好的農藥裝入無人機的容器內,操控著4架無人機飛到稻田上方,將農藥均勻噴洒在秧苗上。

“連續降雨和高溫高濕會導致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紋枯病、基腐病等病虫害爆發,必須實行統防統治。”縣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楊小寶說,“我們提前制定了方案,普打一次藥、普施一次肥,確保農作物生產安全。”

到目前,在各方努力下,陳廟河流域內已實現搶管農田24040畝,為全面奪取抗災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現在的陳廟河已經恢復了往日寧靜。14公裡堤岸連接著四通八達的道路、橋梁,各種農用機械在田間和道路上奔忙,這片被洪水浸泡過的土地,重新恢復了生機。(郭婷婷 黃習文 馮偉)

分享到:
(責編:周恬、張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