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湖北電網負荷持續大幅度攀升,連續刷新歷史記錄,驕陽似火般地炙烤著荊楚大地,更考驗著奮戰在一線的湖北電力主網人。與炙熱的天氣相比,新建500千伏十臥線輸電線路工程驗收工作現場更加火熱,汗水與烈日、艱辛與堅守相互交織,一片繁忙的景象。
新建500千伏十臥線工程連接500千伏十堰變電站與500千伏臥龍變電站,建成后將大大增強十堰地區電網的穩定性,提高十堰水電外送的可靠性,同時也將有效解決了500千伏十樊一、二回線路負荷卡口的難題,大大滿足十堰地區快速發展的經濟需求。為確保工程國慶前順利送電投運,國網湖北檢修公司鄂西北運維分部克服氣溫高、時間緊、任務重等困難,綜合利用“陸海空”全覆蓋線路驗收作業方式,確保線路如期安全順利投運,為國慶獻禮。
披荊斬棘 沿線“問診”
“李響,走慢一點,認真檢查四根導線有沒有起鼓、起毛刺的,特別是間隔棒有沒有缺爪的,所有的開口銷仔細都要檢查一遍。”9月19日上午10時,在湖北襄陽市襄州區趙營村的大山裡,地面的工作負責人趙偉及時提醒正在30多米高空走線驗收的李響注意驗收質量。此刻,分部15名線路高空檢查人員及16名地面驗收人員也正在緊張有序地對500千伏線路G370號至G459號區段進行驗收。
“塔上作業是個精細活,必須嚴謹細致,工序上要一環扣一環,才能確保檢修質量和安全。”高空作業人員謝鵬娓娓道來。線路驗收需要地面驗收和高空驗收相互配合,塔上檢查人員沿線“問診”,特別是對杆塔與金具的安全距離、瓷質絕緣子的電阻值、杆塔金具安裝質量等要全面“體檢”。地面驗收組人員更不能怠慢,要細致地巡檢通道運行環境、基礎及基礎周邊運行環境。全體驗收人員扎在大山裡、走在導線上,履職盡責、兢兢業業,用眼睛去看,用手去摸,全力發現線路存在的安全隱患,確保線路投運后安全穩定運行。
乘船渡水 精准“把脈”
“導線弧垂最低點與水面垂直距離30.5米,符合要求,請記錄。”9月20日下午14時,在湖北十堰丹江口水庫,第二驗收組組長黃小懿正在測量500千伏十臥線G270號至G271號鐵塔之間導線最低點與水庫水面的距離。隻見他頭戴安全帽、身著厚厚的救生服,站在搖搖晃晃的小船上,不斷指揮船老大變換位置,以確保測量的精准性。500千伏十臥線G270號、G271號鐵塔分別位於丹江口水庫兩岸上,導線下方為正常通行的水上航道,為確保線路投運后,導線與水面航道保持安全距離,黃小懿等人趁著中午行船少,在庫區管理處租借船隻,頂著烈日行駛了1個小時,才到達了測量位置。
“弧垂驗收是個重點,弧垂過小可能會在運行中發生斷線﹔弧垂過大,可能會因氣溫變化導致安全距離不足,影響運行安全,咱們測量組一定要好好把關。”說話間,黃小懿等人已經被烈日考的頭冒熱汗,他們變換了多個測量位置,用設備進行一一測量,精准“把脈”,確保了測量結果的准確性,為線路投運嚴把質量關。
空軍出擊 雲端“體檢”
9月20日下午15時,伴隨著一陣陣轟鳴聲,一架藍色的直升機迅速升空。“直升機接近杆塔,懸停保持距離,穩住,現在進行巡查。”隨著機長指令的下達,電力“空軍”出擊,對杆塔進行全方位“體檢”驗收。
此次,500千伏十臥線投運驗收工作時間緊、任務重,而且正處於高溫天氣下,全部依靠人工開展驗收,不僅可能影響工程進度,而且存在安全隱患。鄂西北運維分部積極對上溝通,及時反映困難,爭取了國網通航對驗收工作的大力支持。
運用直升機開展電力線路驗收,除了大大提升效率之外,更主要的是能做到360度無死角,更易於發現線路金具插銷缺失、瓷瓶片破損等缺陷,這是對傳統驗收模式的一個變革,大大提高了線路運維的智能化水平。下午17時30分,經過兩個架次的高空巡檢,直升機順利完成了500千伏十臥線G260至G282區段杆塔的驗收工作,順利返航。
除了“陸海空”的全覆蓋,為提高驗收精准率,鄂西北運維分部還充分利用無人機、X光探傷技術等現代技術手段,一舉打破傳統人工驗收的老模式,全力提高500千伏十臥線驗收的工作效率和科技水平,確保線路國慶節前如期投運,為全面貫徹落實國網清潔能源戰略,堅強十堰水電外送通道貢獻主網力量。 (汪明洋、夏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