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工程大學:以本為本 “金專、金課”建設促進人才培養

【查看原圖】
校黨委書記程幼金為全體師生講授戰“疫”微黨課
校黨委書記程幼金為全體師生講授戰“疫”微黨課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2020年11月04日10:39

2019年,武漢工程大學3個學科(化學、材料學、工程學)ESI排名進入全球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前1%﹔6個專業獲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門課程入選湖北高校課程共享聯盟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教學大賽優秀教學改革案例。2019中國最好大學排名榜上,武漢工程大學排第126位,在湖北省屬高校中排名第2﹔2020USNews發布的2021世界大學排行榜上,武漢工程大學首次進入內地大學百強,排名第92位。這是該校“雙一流”建設中“以學為中心”的理念,探索、實踐一流專業、一流課程“雙萬計劃”建設所取得成果的一個縮影。

“國勢之強由於人,人材之成出於學。”為推動高水平本科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武漢工程大學認真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新時代全國高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部署要求,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按照“立足湖北,輻射全國,服務區域經濟和化工行業”的服務面向,樹立“全面成才,追求卓越”的人才培養理念,以“一本生源”為起點,以“兩型兩化”(創新型、復合型、國際化、工程化)人才培養為目標,以“三實一創”(實驗、實訓、實習,創新)為核心,配套開展“四項制度”改革(大類招生制度、選拔分流制度、學季制度、導師制度),全面實施“1151”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和“54321”質量監控改進體系,持續推進一流本科教育。

推動專業建設 搭建人才培養的“四梁八柱”

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四梁八柱”,凸顯學校的辦學特色與優勢。武漢工程大學加強專業結構布局頂層設計以夯實專業基礎,分類施策,指導專業做“加減乘除”:對國家、行業和區域需求迫切的專業做“加法”,新增人工智能、新能源與器件、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等專業﹔對綜合辦學實力偏弱、發展乏力或不能滿足國家和湖北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的專業做“減法”﹔對特色優勢專業做“乘法”,依托“化工與礦業工程”湖北省一流學科建設項目,發揮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的“倍乘”效應,在化工、礦業、材料、機電等特色優勢領域培育國家級一流專業和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對專業基礎相同、基礎平台相近的專業做“除法”,通過推進大類招生、大類培養深化專業供給側一體化改革,做大“分母”,發揮資源集成優勢,推動專業結構不斷優化。

以三級專業認証為標尺,尤以國際工程教育認証為最高標尺,按照“成熟一個,認証一個,帶動一面”的要求,將工程教育專業認証的結果作為教學資源分配、招生計劃調節的重要依據,推動相關專業建設與改革。啟動學校所有專業的校級評估,將專業建設提升至一個新的台階。

學校以化工與礦業工程“雙一流”學科為主體,將“特色化”“訂單式”人才培養方案作為專業建設的“壓艙石”,修訂2019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深入總結“E+雙專業一體化”的培養質量和效果,擴大落實工程化和國際化人才培養項目,扎實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學校聚焦國家級和省級一流本科專業“雙萬計劃”,國家級、省級特色優勢專業佔專業總數近35%﹔以“三實一創”為核心的“兩型兩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覆蓋了50%以上的專業。

以“新工科”建設為引領,“E+”人才培養試驗區改革深入,1項首批國家級新工科項目獲結題優秀,帶動了學科專業交叉融合,推進了學校新工科專業改造升級。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証為抓手,進行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省級試點學院的綜合改革,建立“E+”、“人工智能+”主輔修專業,打造現代化產業學院﹔開展新基建的數字化校園建設,謀劃未來學院。這是該校新時代專業建設往深裡走實裡走的重要舉措。

構建課程體系 打造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

學校樹立“辦學就是辦專業,辦專業就是建課程”的理念,立足湖北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學校人才培養目標,構建“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個性教育+雙創教育”的課程體系,優化課程設置,提高課程建設規劃性、系統性,避免隨意化、碎片化,杜絕因人設課。

武漢工程大學課程建設“以學為中心”,根據國家、區域經濟及培養目標要求,優化模塊化的課程體系,在一流課程建設中注重課程的“兩性一度”:即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

彰顯“新工科”特色,圍繞“大化工”發展戰略,結合國家級特色專業、首批國家級新工科項目,依托“化工與礦業工程”湖北省國內一流學科建設項目,建立本碩博貫通培養試驗區,貫通本碩博課程,推動本碩博課程資源共享。全課程推進、全過程滲透、全方位投入,構建“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專業思政”一體化育人課程體系,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融為一體。強化每位教師的立德樹人意識,讓每位教師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干出自己的“特色”。每年遴選一批育人效果明顯的專業思政課程,打造一批課程思政示范課堂,選樹一批優秀課程思政教師,努力使專業課教學與思政課教學緊密結合、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學校構建“國家-省-校”三級培育機制,淘汰“水課”,打造金課。按照“調學時、明內容、轉方式、改方法、顯名師”的思路,引導和推動課程進行綜合改革。一是開展“課內+課外”一體化教學改革。在課程融合、精簡課內講授學時的基礎上合理設置課外學時,明確課內、外教學內容、要求並嚴格執行。二是開展“線上+線下”教學改革。鼓勵教學內容和過程“網絡化”,開發具有校本特色的線上課程,組織、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三是開展“中文+英文”雙語教學改革。按照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原則,遴選部分課程,採用雙語或全英文進行講授。四是開展“主講+聘請”聯合教學改革。聘請企事業單位相關專業人士或校外同行專家共同講授一門課程,或由校內有工程、社會實踐和理論背景的教師共同講授一門課程。五是開展“課堂+現場”教學改革。鼓勵實踐類專業課程在課堂講授相關理論,在實際生產、工作現場或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進行現場教學。六是開展“平時+期末”考試改革。要求課程增加平時考核比重和次數,並採取形式多樣的考核形式。教學綜合改革,掀起了“課堂革命”,撬動課程建設向縱深發展,打造一流線上金課、線下金課、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虛擬仿真實驗金課、虛擬仿真和社會實踐“金課”。開發了具有校本特色的線上課程,組織、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截至2020年,學校分三批立項支持百余門綜合改革課程,認定了近40門校級考試改革示范課程和雙語教學示范課程。學校還將分批建設500余門各類校級金課,建設綜合性、問題導向、學科交叉的新型課程群,使課程建設優起來。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立德樹人的成效成為檢驗武漢工程大學所有教學工作的一把標尺。2018年,該校成立了思政課(馬院)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從走進“第一課堂”,講好“第一課程”出發,學校黨委書記程幼金、校長王存文帶頭走上講台主講大型思政公選課《加油中國》。此外,學校還開創了“一院一品”“一月一主題”思政品牌活動,優化內容供給、改進工作方法、創新工作載體、激活內生動力。

“‘我從不教我的學生。我只是試圖提供他們可以學習的條件。’這句話對我們高校如何人才,有很強的借鑒意義。”武漢工程大學副校長張彥鐸介紹,雖然學校在前期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教書育人,是一個任重道遠的過程。在教育過程中,學校仍然存在不少問題與不足。下一步,學校仍將著手於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體系、進一步加強專業建設、進一步優化課程資源建設等,努力朝著“化工相關學科領域國內一流、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的目標邁進。(文圖/王海暉 楊克平 付艷鋒 陳欣)

分享到:
(責編:張雋、關喜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