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中煙紅安卷煙廠掀起節約“新食尚”

【查看原圖】
食堂裡的宣傳展板
食堂裡的宣傳展板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2020年11月11日16:52

8月12日,湖北中煙紅安卷煙廠召開黨委(擴大)會,專題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重要指示精神,熱議勤儉節約的重大意義,就進一步抓好貫徹落實提出具體要求,尤其強調后勤管理部門加強宣傳闡釋,加強職工食堂管理,加大“光盤行動”力度,形成長效機制,職工食堂群起響應,掀起節省光榮、制止浪費的“新食尚”。

節約光榮 勤儉風氣扑面來

思想指引行動。早上起來,每人的手機上每天都能收到宣傳短信息﹔來到工廠,辦公區、生產區的電子宣傳屏上滾動播放著宣傳標語,上下班必經的道路旁懸挂起了宣傳橫幅,進入車間或辦公室,抬眼可見宣傳告示,“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從我做起!”的號令如秋風浩蕩,扑面勁吹。

職工食堂布置一新,更新了糧食安全節約糧食宣傳看板,張貼了杜絕舌尖上的浪費宣傳圖畫,職工食堂門口,廠領導、部門負責人、職工代表40余人列隊鄭重宣誓:尊重勞動,珍惜糧食,勤儉節約,從我做起!並在“制止浪費行為 培養節約習慣”條幅上簽名承諾。部門例會上,后勤管理辦負責人強調:“牢固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很重要。雖說我們現在不缺吃的了,但誰也沒有資格糟蹋浪費糧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誰都有珍惜一粒米,節約一滴水的責任和義務。”

職工食堂負責人王海平發言:“勤儉是傳家寶,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掉。我們要睜大眼睛,注意發現身邊浪費問題,及時整改,不管是在廠裡,還是在家中,都要把勤儉節約、艱苦朴素、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做勤儉節約的排頭兵,養成節約好習慣。”

多種形式的學習教育,無處不在的宣傳和提醒,營造出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濃厚氛圍,“厲行節約”理念日漸成為職工工作和生活的新風尚。

源頭嚴控:食以安為先

食品安全,事關職工身心健康,事關企業形象,來不得半點差錯和絲毫馬虎。

為了保障職工食堂的食品安全,讓職工“吃得放心,吃得舒心”,食堂做到嚴把原料採購關、加工操作關、食品存儲關、餐具消毒關、食品留樣關、環境衛生關,從源頭到過程嚴格控制,嚴控嚴管,杜絕了安全責任事故發生。

實行陽光採購,供貨源頭保安全。食堂大宗食材以公開招標的方式採購,確定合格供應商,並加強供應商的管理。以商超供貨為主,和大型超市、綠色蔬菜生產基地建立起直供渠道,確保提供新鮮、綠色、安全、環保的蔬菜、肉類等食品,確保供貨食材安全。今年以來,更加注重新鮮度,採購當天新鮮蔬菜,肉類庫存不超過兩天,奶類送當天生產日期產品。夏季的一天,供貨商送來一百斤牛肉,入庫員驗收原料時進行抽檢未發現異常。待下鍋焯水時發現有兩坨肉顏色不一,明顯是混搭進去的,令廚師不放心。食堂負責人立即通知供貨商,當批所供牛肉全部退回處理。供應商感嘆:你們眼睛太厲害了。負責人義正詞嚴:食以安為先。守牢食材入口關,每一口食物都得精挑細選,確保不出危險。

過程節省:想出多種辦法

一個大鍋裡吃飯,是緣分,是和諧。紅煙職工食堂以打造“溫馨之家”為目標,用“心”定制菜品,提高菜品質量,為在崗干部職工專心致志干好工作提供源動力。

一日三餐,吃什麼?這個問題可能難倒眾多家庭主婦,卻難不住廚師們。食堂班長吳華先地道紅安人,大學讀的食品專業,對食物營養搭配有著豐富的理論知識,對當地飲食習慣及菜品特色也深有研究。他與廚師長協商制定一周菜譜,天天不同色,餐餐換花樣,定期開展職工滿意度調查,認真聽取職工意見,加強對菜品質量的管理和改進。

節約糧食,首要的是准確掌握就餐人數,來多少人下多少米,即提升飯菜的准確率,做到不剩或少剩。廠辦公室、生產科每天統計條線用餐人數,該加的加,該減的減,細化報餐流程,准確率達到98%。吃飯人數摸准了,下一步就是採購食材,管控採購質量數量,時令蔬菜實行單餐計劃,由過去一日一送增加為兩次配送,早上送少點,晚餐少了再補充﹔加工制作中,改大鍋炒為多鍋少炒,吃多少炒多少,避免備餐過程中的浪費,如有上餐剩下的菜,下餐第一個炒出去,不倒余菜。早上未吃完的饅頭或包子放入冰箱保存,留到中午加熱,端出去吃完,達到后廚基本沒有浪費。

9月下旬的周一,午餐中,有職工反映自己吃到的米飯中顏色不均,有少量黃色米粒。食堂立即展開調查,分析出原因在於頭天晚餐有幾個技改人員回家吃飯了,致剩余下兩盤米飯,廚房人員直接將飯放入冰箱,第二天將飯重新蒸制后變了色。食堂人員立即制定整改措施,加強與相關單位就餐人數信息溝通,盡可能減少剩飯。如不可避免剩下了,在保存時用保鮮膜覆蓋,減少米飯水分流失,第二次蒸制前扒動剩飯,以利於受熱均勻。后來,再未發生過黃米飯現象。

鼓勵在“儉”字上想辦法,出主意,努力降低成本。廚師們嘗試節約的法子,辦法還真想出來了。吃出健康,提倡少鹽少油,師傅在炒面上動腦,把面條在開水裡撈出來,涼水沖后,用點食用油拌勻,再炒時,就不需放很多油了,而且還不粘鍋底,同時保持了原有味道。洗菜工在摘洗芹菜時,不再把葉子丟垃圾桶了,而是留下來,包進了菜包子中。員工們吃著綠色的芹菜包子,吃得很香,說又好看又好吃。師傅在切花菜時,把花菜的根莖也留下了,削去外皮,切成薄片炒進菜花中,脆嫩的菜莖像肉片一樣很好吃。炸蛤蟆粑的半鍋菜油不再浪費,冷卻后過濾,單獨盛放,二次利用作炒菜……糧食既是“種”出來的,也是“省”出來的,在節省上做文章,點滴節省,能省則省,日積月累,最后就會是一個可觀的節約成果。

復工復產最初的幾個月,實行分餐制,食堂人員按時准備好盒裝飯菜,米飯分為小份與中份自選。后疫情時期,取餐改為工作人員打菜,第一次少打,吃完不夠再添。管吃飽吃好吃完,人人爭相亮出光盤。

結果滿意:小文明帶動大文明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珍惜每一餐飯,節約每一粒糧已固化為全廠干部職工的餐飲習慣,大家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日常餐飲健康為重,定量適量,人走桌清,守護餐桌上的文明,爭當愛糧節糧、反對浪費的模范,團隊共同努力,取得了舌尖上的節約成效。

11月2日中午12點,機關辦公樓裡下班的員工走進職工食堂,間隔距離刷臉、取筷、打飯菜、找就餐位落座、用餐,眼尖的員工發現取餐台旁少了一張桌子,監督崗撤走了。飯后問起職工食堂負責人王海平,王海平笑呵呵地解釋:“監督崗不起作用了,也就撤了,可以節約一個人力呢。問的人想想也是這個理,珍惜每一餐飯,節約每一粒糧,我們都已經內化於心,外化於光盤,還要個監督崗盯著干啥呢,撤得好啊。”

“真的,現在基本都光盤了。從殘渣量上就可以得出,去年每餐有100斤左右,今年每餐隻20—30斤,下降到原來的三分之一,全是骨頭魚刺之類了,實現了全面降低潲水量。”班長吳華先捧著一沓殘渣登記表格說。

食堂服務員點頭微笑:“煮的飯菜不多不少,看到大家吃光,我們也高興。節約糧食和蔬菜,我們努力做到了。過去洗碗都是一件難事,兩手油乎乎的,現在碗碟容易洗了,連洗碗精都用的少多了,一瓶要用很長時間哩。”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由食堂餐桌到家庭餐桌再到外出就餐,全廠干部職工爭做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踐行者,將健康、節約、綠色的生活方式注入各個角落,樹立起艱苦朴素、勤儉持家的良好品德,堅決與浪費行為作斗爭,以餐桌小文明帶動社會大文明。引領厲行節約“新食尚”,紅煙人信念篤定。(文/彭時珍 劉天 圖/彭時珍)

分享到:
(責編:周恬、張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