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流傳棺木岩,鳥鳴猿啼動人懷……”在湖北省秭歸縣九畹溪鎮峽谷中,有一座約700米高的岩壁,在距地面約六、七十米的半腰中放著七具懸棺,當地人稱這個地方叫棺木岩,這首民謠唱的就是這個地方。
棺木岩位於國家4A級景區——“中華第一漂”九畹溪漂流探險旅游區河道中下游,也是景區的主要景點之一。離懸棺百米處有一座懸索橋,是兩岸村民生產生活必經之路,在漂流時節,還是游客上橋欣賞棺木岩風景、在橋邊採購農特產品的絕佳位置。
“以前橋面的好多木板都爛了,橋下河流湍急,我們隻敢踩著中間的鋼絲小心翼翼通過,現在可以大膽往前走了!”村民周立會干完農活,從橋對面信步走來。
周立會住在離棺木岩橋約300米處,在橋對面山上種有兩畝多柑橘樹,五六畝紅薯、玉米等農作物,干農活、摘蔬菜都要從棺木岩懸索橋經過。“現在橋修好了,以后過來觀光的游客會更多,我的土特產就更好賣了,我家的3層樓房還可以改造成農家樂!”周立會對以后的日子十分憧憬。
在此之前,由於村裡資金不足,以前每次維修隻能將壞掉的木板換掉,經年累月,木板嚴重腐爛,鋼絲繩生鏽。不僅群眾出行不便,一些游客也喜歡在懸索橋上玩耍,安全隱患較大。
“今年全縣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提出要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村裡開會說懸索橋的維修將被納入辦實事范圍,我在會上聽到后很激動。”中陽坪村65歲的老黨員周立連介紹說。
在九畹溪鎮,存在安全隱患的懸索橋有三座,包括王家坪懸索橋、青山懸索橋和棺木岩懸索橋,均在中陽坪村,分別建設於1978年、2003年和2004年,服務兩岸300多居民生產生活。多年過去,橋梁維修勢在必行。九畹溪鎮黨委、政府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堅決把解除橋梁安全隱患、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作為頭等大事,經過多方籌資,啟動了懸索橋維修工程。如今,三座橋都換上了防腐木板,主鋼鎖進行了加固,安全扶手做了除鏽處理,所有的金屬部位都涂刷了防鏽漆,三座嶄新結實的橋梁橫跨河道兩端,架起了干群“連心橋”、群眾“致富橋”。
為了確保居民過橋安全,引導過路行人和游客文明用橋,並且加強懸索橋的安檢和維護,三座橋上都設置了文明實踐崗,計劃吸納志願者,打造黨員維護示范橋。周立連聽說后立即報名,成為棺木岩懸索橋的黨員志願者,“能夠為維護橋梁、保障群眾安全出一份力,我覺得這是一名黨員、一名志願者的榮光。”
4月8日,雨后天晴,周立連來到新維修的棺木岩橋頭,查看連日雨水后橋梁安全情況,並與村干部一起卸下了一塊舊的警告牌,上面寫著“軟橋老化,僅限一人通過”。“現在我們七八個大老爺們一起通行都沒問題,質量杠杠的!”看著眼前的新橋,周立連高興地合不攏嘴。
當天中午,在王家坪懸索橋,中陽坪村紀檢委員、黨員志願者鄧言軍正與工人一起設立文明實踐崗和黨員維護示范橋的站牌,看著站牌上責任黨員、志願者處寫著自己的名字,鄧言軍伸手把名字擦的锃亮。“黨史學習教育,歸根到底是要為民服務辦實事,黨委、政府對我們村的三座橋進行了維修,就是‘我為群眾辦實事’的具體體現。”鄧言軍說,“作為黨員、作為村干部,應該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身體力行為群眾服務。”
近期,全縣還聚焦留守老人、留守婦女、殘疾人員等10類特困群體,深化拓展“微心願圓夢”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縣衛健局“康乃馨”志願者幫助失獨家庭“父母”採茶,縣文化館“文潤鄉土”種文化走基層主題活動將舞蹈培訓課開到村落廣場,團縣委將青春盲盒送到50名困境青少年身邊……
據了解,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秭歸縣堅持把“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作為重要內容貫穿黨史學習教育全過程,聚焦解決民生實事,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切實把學習黨史同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結合起來,讓黨史學習“有滋有味”,讓服務民生“有聲有色”,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劉珍 簡飛月 朱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