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湖北鄖西縣六郎鄉百旺農業紅油香椿專業合作社生產車間裡一片繁忙的景象:工人們忙著把採摘回來的香椿芽分揀、晾晒、腌制、打包、封裝、發貨……
六郎鄉山高谷深,晝夜溫差大,林地資源豐富,是“鄖西香椿”的主產地之一,合作社已栽植香椿基地5000多畝,2019年“鄖西香椿”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証。鄖西現有香椿基地10萬余畝,活立木蓄積61.5萬立方米,其中連片面積3.5萬畝,可採收鮮椿芽在4000噸左右,開發了香椿醬、香椿芽等深加工產品20多種,“香椿”已成為當地的一大生態富民產業。
這段時間是香菇產出的高峰期,在鄖西縣馬安鎮,經過多年的探索,當地採用“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模式發展香菇產業。當地通過標准化、專業化生產管理,提高了2倍的出菇率,菌棒成活率保持在98%以上,在工廠裡制作菌棒也從原來的65天縮減到了45天。
“以草代木”是鄖西縣香菇生產的主要方式,草指的是“巨菌草”,是我國科研人員經過20多年培育出的,多年生禾本科直立叢生型植物,這種長相酷似甘蔗的“巨菌草”,可栽培香菇、靈芝等49種食用菌、藥用菌。香菇制棒廠負責人李鑫建說:“現在公司推廣‘以草代木’的生產模式,以前用櫟木需要10年才能生長起來,現在用菌草一年可以生長幾回。這樣生產出來的香菇色澤、形狀更好看,產量會更高一些 。”
“十三五”期間,鄖西已建成香菇制棒基地10個、大棚14841個,年發展香菇2000萬棒,產值2億元。今年鄖西還將大力實施“以草代木”培育香菇項目,新建菌草示范基地5000畝,穩定發展香菇2500萬棒以上。
鄖西還把林特產業作為一項重大的造林綠化、生態富民產業來推進,對核桃、茶葉、油用牡丹、油橄欖、山野葡萄等品種的新建基地和老基地管護實行扶持保護,全縣林特基地已達到60多萬畝,初步形成了核桃、柿子、小水果、香椿、油用牡丹等樣板基地,發展林業專業合作社200家,參與農民社員近6萬多人,僅核桃產量就達到了10000余噸,產值達25000多萬元,林特產業已成為鄖西山區農民新的經濟增長點。
此外,鄖西針對外出務工人員多、農村留守婦女多、有意願返鄉創業人員多的特點,積極搭建返鄉創業人員創業平台,通過優惠扶持等方式,鼓勵社會能人利用鄉鎮、村組閑置集體土地建設廠房,或直接租用鄉鎮、村組閑置的舊學校、公有房屋、倉庫或民房等,創辦竹藤編、織女繡、漁具加工、皮鞋生產、中藥材種植、服裝加工等扶貧車間。 採取“企業+扶貧車間+貧困戶”的模式,吸納全縣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在家門口有事做、有錢賺,實現“務農、顧家、掙錢”三不誤。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鄖西聚力發展綠色有機農業,把產業興旺作為鄉村振興的突破口,逐步形成了富有鄖西特色的農業產業集群。(吳玉鬆 楊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