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紅色資源活起來 湖北漳河工程歷史文化主題展覽館揭牌

【查看原圖】
展覽館大廳。饒茜攝
展覽館大廳。饒茜攝 

漳水清清,哺育萬千荊楚兒女﹔大壩巍巍,承載拳拳為民情懷。6月3日上午,湖北省漳河工程管理局在觀音寺大壩隆重舉行“高舉紅旗直向前——漳河工程歷史文化主題展覽館”揭牌儀式。

漳河是長江中游一級支流沮漳河的東支,自古以來河道下游洪水泛濫、洪災不斷,漳河東岸大片丘陵地區年年缺水苦旱、民不聊生。1958年湖北省組織修建漳河水庫。

據了解,漳河水庫是20世紀50年代湖北省自主設計、自主施工的最大水利樞紐工程,位於湖北荊門、宜昌、襄陽三市交界處,是湖北管轄的最大水庫,總庫容21.13億立方米,水域面積105.2平方千米,是全國少有的集水庫和灌區工程於一體的跨流域大型水利工程。建有觀音寺、雞公尖、林家港、王家灣大壩四座,副壩一座,開挖明槽三段,渠道九級,各類建筑物1700多座。我國第一架水上轟炸機誕生於此,我國最大水上飛機AG600在這裡實現水上首飛。水庫水質優良,全部水域達到國家二級飲用水標准,部分達到一級。對水環境要求極高的珍稀動物中華秋沙鴨、桃花水母、鴛鴦等在這裡繁衍棲息。漳河灌區是湖北省最大的灌區,設計灌溉面積260.52 萬畝,是全國九大糧食產區之一江漢平原的重要部分。

漳河水庫建設及運行60多年來,先后得到了包括董必武、李先念、賀龍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心與支持,留下了大批珍貴的歷史影像和實物,涌現出呂明英、胡玉珍、雷朝友等特等勞動模范150多人,其中5人出席北京召開的全國勞模大會,200多名黨的優秀兒女在工程建設中獻出了寶貴生命,彰顯了“艱苦奮斗、開拓創新,擔當善為、求實奉獻”的漳河精神,具有濃厚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因和愛國主義元素。

“我今年80多歲了,來到這裡,很激動、很感動,這裡是我年輕時候戰斗過的地方。1958年,黨中央號召修建漳河水庫,我和60多名兄弟走了整整兩天到漳河,今天站在這裡,我仿佛又回到了漳河建設的年代……”漳河工程建設時期的全國勞模代表呂明英感概道。

漳河工程管理局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王永兵介紹,漳河大建設時期條件異常艱苦,建材、機械嚴重不足,而且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水庫建設隻能依靠人民群眾,主要利用簡單工具肩挑、背馱、車推,建設高峰期參建人數最多達到13.3萬人。建設期間干群同心、共住一個工棚、共吃一鍋飯,自立更生、就地取材、革新工具,因地制宜科學調整大壩設計方案,歷時8年完成了漳河水庫及灌區工程建設。

結合慶祝建黨百年活動和黨史學習教育,挖掘漳河工程深厚的水文化和紅色基因,原漳河展覽館於2021年重新升級改建后,通過珍貴的原始圖片、視頻、實物、浮雕、油畫等形式,全面地展現了漳河工程的建設與發展,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興水利、除水害的豐功偉績,緬懷漳河工程建設先輩,汲取精神力量,堅定理想信念。同時引導社會大眾了解漳河工程、支持水利事業、倡導綠色發展,增強全社會愛水、護水、節水意識,加強水生態環境保護。

湖北省水利廳及荊門市有關部門領導、漳河工程管理局機關及基層單位干部代表、媒體代表80余人參加活動。揭牌儀式結束后,現場人員分批次參觀了漳河工程歷史文化主題展覽館,重溫漳河工程建設歷史,接受了一場思想的洗禮。

據悉,該館將作為荊楚大地又一省級紅色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水情教育基地來進一步提升、打造。(何紅霞 龔遠勇

分享到:
(責編:張雋、榮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