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新聞中心

高原添綠意 發展增活力(重走天路看變遷)

本報記者  石  羚  環球時報記者  楊  升  人民網記者  張德禮
2021年07月31日08:4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在西藏日土縣日土鎮熱角村,一株株班公柳“扮綠”了這個高原村落。“一年一場風,從冬刮到冬,四季不下雨,有雨即沙粒”。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阿裡地區,平均海拔4500米,自然環境惡劣。到處是砂石地、鹽鹼地、戈壁灘,植物難以生長,尋找“綠意”並不容易。

  最早將班公柳移栽到熱角村的次白扎巴,如今已經86歲高齡。在上世紀60年代,作為村裡的負責人,剛剛帶領村民擴種青稞、吃上飽飯的他,又籌劃種植綠樹、美化村庄。老人回憶:“當時我騎了兩天牦牛,從遠處帶回來幾株柳苗,種在自家土房外。我相信:青稞熟了,種樹也行。”沒想到,班公柳耐寒,一種就成了。在次白扎巴的帶動下,村民們加入種樹的行列。

  既然熱角能種柳,阿裡其他地方行不行?2012年,駐村工作隊瞅准機遇,幫助熱角建設班公柳苗圃基地,每年4、5月將村民的扦插苗統一賣到周圍各縣。2021年,全村班公柳銷售額達429萬多元,次白扎巴家的柳條也賣了近2萬元。正如老人所說:“苗圃基地成了大家的‘搖錢樹’。”綠色柳樹成為“金色產業”,助力熱角村183戶村民足不出村實現增收致富。

  綠了的不隻有村庄,還有農田。當記者走進噶爾縣生態農業產業園的溫室大棚,一陣“暖意”扑面而來。在這裡,黃瓜、豆角等蔬菜綠意盎然,上海青、奶油生菜等品種蒼翠欲滴。

  在過去,蔬菜是阿裡的稀缺品,群眾吃菜長年靠外地運輸。噶爾縣園林綠化局局長熊應龍介紹:“那時候,青藏線、川藏線、新藏線一旦擁堵,我們這裡的菜價就會猛然上漲。”

  2017年,噶爾縣生態農業產業園建設完成。使用保暖燈、大棚蓋棉被,解決天氣寒冷問題﹔立體管式水培、塔形噴霧栽培,提高種植水准。大力引進先進技術,產業園走出一條綠色高效、可持續發展的高原特色產業路子。企業提供資金技術支持、合作社為組織單位、農牧民提供勞力並參與分紅的運營模式,成為蔬菜產業迅速發展的重要基石。

  經過多年發展,噶爾縣生態農業產業園已種植蔬果30多種,建設日光溫室和拱棚200余座,2020年生產新鮮蔬菜700余噸。一個顯著變化是:在過去,人們會將從內地帶回的蔬菜作為禮物送給親友﹔而現在,通過直銷點,各類新鮮蔬菜觸手可得,當天採摘當天就能端上千家萬戶的餐桌。園區負責人劉江說:“園區在夏季生產的蔬菜瓜果已達到市場供應量的40%左右。”

  盛夏時節,熱角村綠樹成蔭、草木連片﹔噶爾縣綠菜滿畦、瓜果飄香,在“生命禁區”創造著綠色種植的嶄新奇跡。“十三五”時期,阿裡地區累計完成重點區域生態公益林建設2.7萬畝﹔截至2020年,阿裡蔬菜種植面積已達到2600畝。


  《 人民日報 》( 2021年07月31日 04 版)
(責編:周恬、張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